李艷梅:將新加坡「輸出」海外

2022年04月13日   •   1萬次閱讀

城市人的腳步總是太匆忙,很少有意識地停下腳步,感受空間的氣息。然而,這是中冶置業(新加坡)城市規劃與開發執行副總裁李艷梅常做的事。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她由衷欣賞新加坡的城市規劃理念;作為一名從中國來此生活了25年的居民,她喜歡鋼骨水泥中的春花秋葉,以及這個城市給人帶來的舒適感。

在新加坡發現的春花秋葉

因此,多年來,她致力於將新加坡的城市規劃理念輸出國外,落實於她在亞洲多國的30多個城市規劃項目,包括海防市越南新加坡工業園、日照國際海洋城、石獅市概念性總體規劃、柬埔寨七星海、馬來西亞新山Danga Heights大型綜合發展區等。

李艷梅說,新加坡這個多元且充滿活力的「花園城市」,是亞洲高密度現代城市規劃的經典案例。「新加坡的面積僅728平方公里,總人口卻有545萬,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7500人,是北京市域的六倍。但這樣一個小國,卻很少見到交通擁堵,而且整個國家的綠化覆蓋率非常高,建築錯落有致,即使在中央商業區也完全沒有大城市的壓抑感。」

她認為,新加坡卓越的城市規劃離不開決策者的遠見。作為城市國家,新加坡沒有腹地,然而在國家發展受到土地制約下,每一次新的總體規劃與藍圖都能讓人看到未來發展的新方向。雖然人口在增加,但生活環境卻越來越宜居,得益於新加坡分層級的總體規劃概念。多中心發展戰略的東南西北中五大片區,涵蓋了27個衛星鎮(24個town和3個estate),每個衛星鎮又包括鄰區(neighbourhood)和小區(precinct),按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了不同等級的商業、教育、醫療、食閣、住宅、公園、娛樂區、產業以及交通等設施,既減少了鐘擺式的交通,也使得生活非常便利。

走遍新加坡看建築

李艷梅原籍中國黑龍江,大學主修建築學,1995年畢業後從中國來到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工作,負責繪圖。由於學建築出身,因此無論是工作所需的專業書籍,還是平日閱讀新聞和雜誌,她最關注的就是各地的建築設計。

「剛來的那幾年,幾乎走遍了新加坡,觀摩中央商業區的新時期建築,克拉碼頭那些記錄南洋歷史的受保護建築,隱藏在都市的英式黑白屋,以及各種宗教建築,看了很多,也學了很多。」

隨著她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考獲城市設計碩士學位,從此專注於城市規劃與設計工作,視角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時候,我關注的不只是建築的設計,更多的是城市的交通是否順暢,公交是否便利充足,步行環境是否安全,居住環境是否舒適,城市商業區是否具有24/7的活力,城市的空間形態是否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綠地公園的分布是否均勻等,思考角度從個體轉向大眾,同時也越來越喜歡城市規劃的工作。」

李艷梅說,城市規劃師的項目尺度遠遠大於建築設計師,一張最終落實的城市規劃總圖將會影響一個區域,一座城市,以及那裡的居民和前往的遊客。

「建築設計更多的凸顯建築師的單體設計能力,創意和美感,而城市規劃與設計則要求各個用地、各種城市功能之間的和諧發展,不僅空間布局要合理,還要理順交通,並考慮到產業與經濟的長遠發展。一個好的城市規劃也須有好的管理才能實現。」

一張圖紙,注入新活力

2003年,李艷梅轉入建屋局的子公司,就是現在的淡馬錫全資子公司盛裕國際諮詢有限公司,參與了多個東南亞和中國的規劃項目,其中絕大部分是由當地市政府或規劃管理部門主導的城市或區域的規劃項目。也就是這時候起,她開始將新加坡的規劃理念,科學的應用到這些項目上。

大約從2011年開始,李艷梅帶領團隊開始負責公司在中國的城市規劃與設計項目,並在七八年間走遍了中國多個省市。除了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做詳盡的優劣分析、制定精準的項目定位和發展目標外,也須懂得取捨,思考如何在保護原有生態的同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做出可以指導城市長遠發展的規劃藍圖。

她說,一份經過反覆修改的總體規劃圖,仍須無數次的細緻調整,完成最終方案要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而要看到一個規劃項目從起步區到基本建成,則需要幾年或幾十年。

李艷梅事業上的突破應該是2018年加入中冶置地,她說,「當時中冶想從房地產開發轉型到城市運營與開發,我的經驗正好派上用場。中冶作為大型開發企業,公司業務涵蓋規劃到開發建設的完整產業鏈,對於綜合性片區開發項目,既能很快推進,又可以全過程主導。」

能夠看到自己負責的項目從總體規劃方案到開工建設,並一直參與到實際建成,居民企業入駐,對既有建築專業學位,又有規劃工作經驗的李艷梅來說,是事業上的一大跨越,也是一種極大的成就感。

「三層」設計滿足需求

李艷梅表示,新加坡的規劃特色是城市結構清晰,功能完善,有效利用低強度公共建築、學校、公園綠地和廣場等,形成建築高低錯落的有趣城市空間形態。另一個成功的策略是層級分明的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非常便民,並能滿足不同程度的生活需求。

「我每次作宣講,常會用時間段做形象化的解釋:組屋樓下的24小時便利店、咖啡店和雜貨店,可以滿足你最基本或急用品的需求;稍遠但步行可達的鄰里中心的小販熟食中心、小餐館、銀行、家庭醫生診所、小型超市,可以滿足每日到一周的生活所需。再遠一點的地鐵站上蓋的新鎮中心,則有電影院、圖書館、大型餐廳、大型超市、時裝、美容、兒童教育與遊樂等,適合周末家庭聚餐、休閒放鬆和購物;更遠一點的大型綜合購物中心,如烏節路國際時尚購物街等,可視為每月去一次的高端消費,這樣有效地把各種功能的中心建設一層又一層地擴開的規劃理念非常好,因此我也在項目中大力推廣。」

柬埔寨有個「新加坡」

一塊面積達360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新加坡的土地面積,交到李艷梅手中規劃,可以想像有多讓人興奮。這個柬埔寨七星海項目(Dara Sakor)是李艷梅做過的最大型項目,正好可以體現新加坡成熟的城市規劃理念。

柬埔寨七星海核心區構想圖,右圖是她和團隊搭乘直升飛機到七星海進行踏勘調研

「這個項目在柬埔寨西南海濱,要打造一個創新宜居的智慧城市,集休閒度假、城市生活、商貿物流和生態保養功能於一體,我向他們介紹了新加坡的建設模式,在城市規劃管理、旅遊發展策劃、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水務管理、垃圾處理、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等方面提出建議。」

在鄰國馬來西亞,李艷梅也在負責一個1平方公里的Danga Heights綜合發展項目,打造新山第一個5G智慧創新的未來社區。起步區的詳細設計已緊鑼密鼓的展開,綜合商業部分值得期待:借鑑東南亞特色的shophouses卻擁有最新的co-working, co-living功能。

馬來西亞Danga Heights項目構想圖

「在現有商業規劃中,深度體驗型是主流,也就是將休閒、娛樂、科普和購物融合在一起。」

李艷梅說,新加坡星耀樟宜就是一個具國際領先設計理念的典範之作,它將巨型室內景觀瀑布、購物、餐飲、遊樂設施、公園等巧妙地融入在一個大的商業綜合體,成為本地入和國外遊客又一個必到之處。

李艷梅在星耀樟宜

跨界成時代潮流

疫情期間公園運動

隨著行業形態和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李艷梅也跟著公司的新方向進行跨界,在線上線下結合的室內設計業務中,領導設計團隊打造公司的第一個品牌旗艦店。在2021年12月底開業的旗艦店具有互動展廳與咖啡廳、展示現代生活不斷變換的空間設計。

李艷梅解釋:「跨界是方向和趨勢,可以是橫向打通產業鏈,或是逆向地由使用者轉為生產或開發者,角色互換,站在不同角度做事,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意效果。」

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室內設計,李艷梅認為都是在跟建築和人打交道,非常看重人和空間、人和建築以及人和社會的關係。隨著疫情帶出更多居家辦公與學習的需求,她會把室內設計聚焦在「多功能的空間轉換,高科技的智能結合,打破常規不斷創新」。

她說,「規劃師要有顧全大局,通盤考慮的能力,並且找到解決問題的平衡點。必須關注商業和經濟的發展動態,同時要能接受新鮮事物,關注各種創意與科技發展。」

她眼裡的

赤道誘惑

#01 女人的安樂窩

剛到新加坡的場景,她記憶猶新,「第一次出國就是來新加坡,一下飛機就感受到一股熱氣,進到機場大廳後又突然很冷,但我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環境。」

已經成為新加坡公民的李艷梅覺得,在這裡生活和工作非常安心舒適,尤其適合女生。「新加坡安全,這是國際公認的。工作環境也好,有公平透明的競爭機制,大家憑自己的努力,不需要靠家庭背景也能做出成績,得到應有的承認。」

#02 春節舞獅春意濃

李艷梅說,一入職場就面對不同種族的同事,讓她的英語得到很好的磨練,也很快就適應了多元社會的工作方式和各種族的節慶。

以春節的傳統習俗來說,她覺得新加坡要比中國很多大中城市更傳統,每年都還在張貼懸掛傳統春聯和裝飾,穿新衣拜年走親戚。公司企業、商家攤販在春節期間更是要請舞獅隊采青為新的一年求個好彩頭。

#03 輕鬆的人際關係

如果要挑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就是她一進職場便發現同事下班就急著走,吃飯時也是帳目分明。

「在國內,大家出去用餐一般不會算得那麼清楚,比如今天你請,下次我請,不會想划算不划算。但後來覺得各付各也好。這樣人和人的交往少了一些包袱,反而比較輕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在職場上也非常清楚,不會為了某種關係而必須去維護某種關係。」

#04 愛看有故事的老房

談到來新加坡25年對城市變遷的感受,李艷梅對一些老街區頗有情懷,例如克拉碼頭,她認為這裡既保留了原有風貌又能感受到城市活力和魅力,新舊融為一體。

她也喜愛如切的娘惹氣息。「每次看到如切的東南亞老式建築,都能感受到傳統匠心,每棟房子仿佛都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舊日的聖淘沙對初來乍到的李艷梅而言,也是絕佳的放鬆和發獃的地方,相對於市區的熱鬧和繁忙,昔日聖淘沙的寧靜悠閒,島上沒有空調的小列車,她至今依然懷念。「發展是必然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舍才有得,我們要擁抱城市發展所帶來的變化。」

#05 發展地下城市?

土地稀缺,難免要上天下地的發展,李艷梅認為新加坡能發展地下城市嗎?

她說,新加坡的發展動力之一來自於建國伊始就具有的憂患意識,而在土地匱乏和快速經濟發展的壓力下,向地下要空間勢在必行。

其實新加坡早在80年代就已逐步這麼做,比如地下的地鐵線、連接大型商業中心和地鐵站的地下商業街、地下管網系統、儲存庫等一系列地下空間工程,以及目前最為人所知的「裕廊岩洞」大型地下儲油庫工程。

然而,以目前的發展狀況,她認為地下城市只適用於不需要陽光、生產性的工業工程與建築。人們的日常居住和生活還是得絕大部分在地上的空間,畢竟我們的身心健康,和我們與大自然的接觸、陽光的沐浴以及新鮮空氣的供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但是有一點,相信大部分人也會同意,就是儘可能的將大型交通設施轉入地下。

對於城市的未來發展,她說:「地下城市的建設與傳統的城市開發都會對自然環境和地下水資源等造成影響,所以無論哪種形式,減少碳排放、發展新能源、環保等可持續發展理念,應該是一直要堅持的方向。」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8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