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獅城,說出你的故事!
如切!
新加坡東部靠近東海岸的一個獨具風貌的地區,就叫如切,這裡在2011年成為新加坡的遺產保護區。

如切的路名
一百多年前,一位本地富商周如切,在年富力強時來到舊時的南洋,他勤勞聰慧,經營種植園。
他在加東一帶名氣很大,買下了大片土地建造房產,賣給當時家境不錯的土生華人或其他族群。
從那時開始,如切便成為了新加坡數一數二的富人區。

新加坡的土生華人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新加坡的土生華人:遠在十五世紀就從中國飄洋過海而來,並與馬來族通婚,他們生下的男孩叫峇峇,女孩叫娘惹。
他們的飲食菜肴又叫娘惹餐,其中有豬肉,這與穆斯林也大為不同。

新加坡的土生華人,絕大多數來自於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檳城,一般都是富貴人家出身。
有幸參觀朋友的家
說巧不巧的,我在新加坡這麼多年,曾經認識了一個新加坡峇峇家庭的孩子,而他的家就在如切。

以上圖源:lian he wan bao
如果不是去新加坡工作,我想我可能這輩子都很難跟他們這麼近距離接觸。
我的朋友他的祖父,是中國福建地區的移民,小部分是客家籍,不過現在如果一個華人與馬來人的混血後代,已經不能稱為峇峇娘惹了,因為早已「三代成峇」。

他們的家族與新加坡普通中產相比,算是富有的,因為早年馬六甲的各種種植園礦場,是被他們所壟斷的。
到了現在,我朋友的生活還是非常的不錯。
不過,他告訴我,他們家的女人們,無論老少還依舊保持著古老的傳統,操持家務,煮的一手好菜,特別在華人的重大節日裡,他們所重視的程度,與我們比起來,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

記得我第一次去他家拜訪,一下車就被那些華麗麗的色彩斑斕土生華人老宅迷倒。
在這些民居的外立面上,都裝飾著福,祿,壽,喜的中國對聯,還有古早花瓷磚,彩繪門柱,窗雕和牆面上的花朵與動物的浮雕,不由讓我聯想起十八世紀風靡歐洲宮廷的洛可可STYLE!

不過老街就是有停車的問題,周圍很少停車場,汽車都是霸占著馬路兩邊。
他們一家四口就住在一棟二層樓的獨立排屋,精緻講究的建築細部,裝修風格現代,家居擺設又極具巧妙心思。
新加坡人愛乾淨,普通老百姓住的政府組屋,每個月都會有清潔工人用高壓水槍沖洗組屋公共區的牆壁,地面,走廊,建築外牆也是幾年一刷。

以上圖源:kknews
注重禮節的父母
和孝順老人的子女
他的父母以講峇峇話為主,這是一種福建話+馬來語的特殊方言。
不過,他們也講英文,但華語最不好,但為了和父母溝通,小輩們也努力的說著。
他們家的娘惹菜真是精緻又好吃!想到就流口水!

濃郁美味的家庭娘惹菜
曾經有幸在他家蹭了二三次飯。
席間,他告訴我,娘惹辣椒醬,是峇峇娘惹們吃飯時不可缺少的調味,除了辣椒,裡面也有其他香料增加口感。
包括:蔥、姜、蒜,豆蔻、肉桂等。

他們還會做一種名叫achar的小腌菜,味道酸甜微辣。
材料有黃瓜、胡蘿蔔、洋白菜,黃梨、菜豆配合香料腌制。
然後需經過曬制去除掉水分,口感爽脆,炒制醬料是成功的關鍵。
當時,他媽媽也會非常熱情的為我夾菜,記得阿姨也保養的很好。
娘惹菜的咖喱雞,口感層次豐富,醇厚,不需要配飯,也可以吃下一大碗。那天我去他家,就享受到了這極品的美味。

娘惹薄餅,源於福建,娘惹薄餅不同於福建薄餅,內陷里沙葛作為主料,再將香料炒製成餡,加入花生碎、辣椒醬、蝦醬、芫荽。
娘惹五香,則用腐皮包住雞肉和馬蹄,放在油鍋里炸,馬蹄爽脆,雞肉鮮嫩,油炸過後,香氣四溢。

以上圖源:mothership
有一次聽他跟我說,娘惹菜里的極品是黑果燜雞!
可惜那年春節我要回家探親,錯過了那次就再也沒有機會!
娘惹黑果燜雞,黑果,是一種外殼堅硬的熱帶植物,果肉辛辣,有特殊香味。

黑果燜雞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去製作。
把黑果放在水裡浸泡,把果肉取出,與雞肉碎和炒好的香料攪拌,炒制香料需要半天的時間,再把果肉塞回黑果殼,處理好的黑果,與雞肉一起燜煮,等到湯汁濃稠,才算成功。
這道菜普通華人無福消受,我聽了也只能不停的咽下不情願的口水。

還有娘惹甜品:娘惹雞蛋卷,黃梨塔,絲絲的果肉,味道獨特。
還有千層糕,這些傳統的娘惹點心,我的朋友偶爾在過節時也會給我捎上一份,讓我甚感欣喜!
記得曾經去朋友家附近等過他好幾回,每次走在如切的街頭,總會不由得放慢腳步,心情也隨之悠閒浪漫起來。

以上圖源:8 world
然而,隨著朋友成家、娶妻,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變得漸漸淡化。
不過總有那些個安靜的日子裡,我想起和他在一起短暫而快樂的時光,總會忍不住開心大笑!
文中人物皆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