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在馬來西亞投資設廠的新加坡商家改變戰略,有者在新加坡設立廠房,使生產線多元化,也有受訪業者通過科技遠程監督,這讓他們無須如疫情前那般頻密前往馬來西亞實地視察。
受訪業者表示,不會因為馬新兩地恢復通行而顯著改變當前的營運方針,面對冠病疫情多變,有受訪業者在新加坡設立新生產線分散風險,並尋求通過自動化生產以提高產能。
手工家具製造商Danovel和有機廢料再循環技術公司Biomax皆在柔佛設立據點。Danovel在新山的廠房共雇用14名員工,負責量產。Biomax在北干那那設立研發中心,共有6名員工。
Danovel公司第三代負責人袁穎志接受新加坡媒體訪問時透露,新山廠房的員工在疫情期間都能獨立作業,他已不用像疫情爆發之前,每周進去察看一兩次。
他表示,該公司去年通過新加坡政府推動的企業發展計劃,斥資5萬新元(約15萬令吉)購入自動化布料切割機,這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生產力甚至已超越新山廠房。
「為了解決人力短缺,公司之前藉助招聘獎勵計劃聘請5名新加坡員工,他們都是中途轉業人士,目前負責電子銷售、家具製造及研發。」
袁穎志透露,新加坡廠房目前共聘僱30人,公司訂單近日顯著增加,最早的交貨期已排至7月。
Biomax公司創辦人沈應仲受訪時坦言,雖然他過去兩年無法到馬來西亞實地視察,只能透過電話和視訊會議聯繫,但這讓當地的研發團隊更加獨立。
創立逾60年的老字號點心製造商新美興(Sin Mui Heng)在新山設廠已有20多年,目前在當地聘僱40名員工。
儘管馬新恢復正常的陸路通行已一個月,新美興運營總監鄭東倫表示,自己仍抽不出時間去新山一趟,但這並沒有對公司業務造成阻礙,因為科技便利,他已可遠程監督當地廠房的運作。
雖然現在馬新通關恢復便利,他說,為了維繫品牌優勢,該公司繼續以新加坡為主要生產基地,新山廠房作為後備,並沒有進一步擴充的打算。
奶瓶製造商Hegen的生產基地原本在馬來西亞,但疫情促使該公司改變戰略,去年決定在新加坡設新廠,並投資和開發高價值的創新產品。
Hegen創辦人兼董事經理曾毓文受訪時透露,除了獲得新加坡政府鼎力支持,新加坡擁有支持創新的基礎設施和人才。
「最重要的是,這使我們生產線多元化,不會過度依賴一個地方。」
她坦言,該公司在疫情期間一直面對嚴重人力短缺的問題,雖然多數國家的邊境已重新開放,但疫情畢竟還存在不確定因素,這促使該公司加快對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的投資。
「新加坡廠房計劃在2022年底之前實現完全自動化,它不僅能大量生產現有產品,也包括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