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有超過10億人在慶祝農曆新年,不過,今年關於這個佳節的英譯名稱卻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大年廿九晚,大英博物館舉辦了慶祝韓國農曆新年活動,被中國網民怒批「博物館不懂歷史」以及「韓國偷竊中國春節概念」。到了年三十早上,大英博物館已刪除在官網、臉書以及推特上的相關連結,但未作任何解釋。
不過,也有一些網民認為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其中一名網民寫道:「農曆新年本來就是很多國家一起慶祝。這個活動是韓國樂團的活動,所以加上韓國自然也沒什麼問題。」

在大英博物館發生此次爭議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迪士尼度假區也因農曆新年英譯名引起了爭議。
加州迪士尼度假區1月12日在推特發文,歡迎民眾在農曆新年期間前往迪士尼品嘗獨特美食。隨後,它也在1月20日以及21日發文歡迎農曆新年的到來等。但由於它使用了「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
很顯然的,對於農曆新年這個傳統節日的英譯,該被稱作「Lunar New Year」還是「Chinese New Year」,網絡輿論並沒有一致的看法,一詞之差,在不同群體看來含義卻有著天壤之別。
農曆新年又稱春節或陰曆新年,源自以農曆計算的中國傳統節日,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也普遍慶祝該節日。
有學者稱把農曆新年稱作「Lunar New Year」未嘗不可,但不準確。 「lunar」的意思是「月亮的」,陰陽合曆的英文是「Lunisolar calendar」。 從曆法的角度說,中國農曆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中國傳統曆法(又稱農曆或夏曆)同時參照了對太陽和月亮的觀測,近代一些老百姓將傳統曆法稱為「陰曆」,主要是相對西來的純陽曆而言,實際上是不準確的。
文章也說,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和中國人消費能力大幅提升,農曆新年這個節日越來越引起注意。
但很多海外越南人和韓國人也會慶祝新年,他們一般會稱為農曆新年。
其實這其中的邏輯跟西方近些年開始以問候語「各種節快樂」(Happy Holidays)來代替「聖誕節快樂」(Merry Christmas)類似。
「各種節」囊括了年末的多個節日,例如西曆新年和猶太人的光明節等等,目的是為了照顧不信基督教的人。「農曆新年」的叫法則是為了同時照顧華、韓、越等亞裔族群。

一個舞獅團1月22日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中國城表演

越南也在慶祝農曆新年,但不同於其他地區,人們慶祝的是貓年
中韓兩國網民近年來因文化歸屬大動干戈的案例也不止於農曆新年,包括端午節、朝鮮族服裝、泡菜等等,雙方經常在網上指責對方進行「文化盜竊」。
這不僅是在韓國和中國之間,東南亞等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爭端。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民眾之間也存在關於某些菜肴和民歌起源的爭論。
「農曆新年」是用來指代春節的最初名稱。然而,隨著身份政治的興起,「華人新年」(Chinese New Year)和「中國新年」(Zhongguo Xinnian)一詞變得更加流行。」

農曆新年更像是一種不強調種族或任何國家的民族認同的名稱。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校園內張貼介紹「亞洲各國春節習俗」的活動展板被塗鴉,原本的「Lunar」字眼被人改成「Chinese」。
有網民在小紅書上發貼文,指校方要求學生組織必須使用 「Lunar New Year」 而非「Chinese New Year」,並對此表達不滿,質疑這是不尊重華族學生。

南大表示除了中國留學生,也有來自韓國、越南等各國的學生與職員,本著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精神,在年度慶祝活動中,使用了『農曆新年』(Lunar New Year)這個詞。
其實在新加坡,農曆新年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是華人最傳統的節日,慶祝的方式也是遵循著華人的傳統。
無可否認,農曆新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時至今日,它也是世界各地華人、華裔甚至韓裔、越南裔等等亞裔都會慶祝的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