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號,吳作棟成為新加坡第二任總理,李光耀總理任期達31年176天。

新加坡超過香港,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運輸集散地。
1994年
2月26號,新加坡和中國達成深度協議,開始籌建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是中國和新加坡政府間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目標是借鑑新加坡的管理模式使蘇州園區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園區。

1996年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認為新加坡不再是發展中國家。新加坡人均GDP達到了2萬美元,排名為世界第16。

荷蘭籍經濟學家溫思敏(Albert Winsemius)離世。

溫思敏於1961年領導一個聯合國團隊來新加坡,幫助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李光耀很賞識溫思敏的建議,讓他成為新加坡的長期顧問。溫斯敏對新加坡政府提出的許多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建議,如保留萊佛士銅像與英文街道名稱,使國際投資者安心;他也幫助新加坡獲得像Shell與Exxon這樣的跨國投資者。他正確地反對保護主義,建議從像生產衣服之類的低端工業開始,後來又發展到電子、航運、金融等方面。他也高瞻遠矚地遠在1970年就提出建立新大學(或學院)的建議。在李光耀的賞識下,溫斯敏的正確建議獲得實施,幫助新加坡取得重大的發展。
2004年
8月12號,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接任吳作棟。李顯龍自1987年以來是內閣成員,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新加坡政治轉型的首要領導人。2004年上任總理之前,李顯龍曾擔任貿工部長(Ministerfor Trade and Industry)、財政部長(Minister for Finance)以及副總理。身為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的政治生涯曾被指控為裙帶關係。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強調,他不能讓兒子直接繼承他:「由其他人接替我擔任總理較為恰當。那麼若顯龍之後升到那個職位,就明確能夠看出他是靠自己的實力做到的。」

12月26號,印度洋海嘯,新加坡積極響應,為海嘯受難者提供支援和幫助。
2011年
5月14號,李光耀和吳作棟宣布退出新加坡內閣。2011年5月7日新加坡大選由李光耀創建並在新加坡長期執政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雖然繼續占據國會壓倒性優勢,但得票率跌至60%左右,創新加坡建國以來最低。李光耀和吳作棟的聲明說:「在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選舉後,我們決定離開內閣,讓更年輕的內閣成員團隊聯繫並接觸年輕一代,塑造新加坡的未來。」
2015年
李光耀3月23號與世長辭,李光耀是新加坡當之無愧的國父,改變了整個新加坡歷史,帶領新加坡成為了第一世界國家。在不少新加坡民眾的心目中,李光耀有著崇高的地位。今年3月,上十萬民眾走上街頭悼念已故總理,感謝他國家建設所付出的貢獻。

新加坡雖小,但熱情飽滿
這個年輕的國家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歷史
摘得屬於新加坡自己的種種頭銜
新加坡國慶將至
又將見證新一年的歷史
前進吧,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