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國土面積僅有724平方公里,和中國的一個小城市差不多大,但是其2020年GDP總量卻高達3500億美元,和中國的很多省份差不多,人均GDP更是超過六萬美元,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除此之外,新加坡在金融服務業,電子、化學與化工、生物醫藥、精密機械方面都有很強的實力,還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在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不過新加坡在獨立的時候可不是這麼強大,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被迫獨立後,一度嚎啕大哭!
新加坡的歷史很長,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到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考察了附近島嶼後登陸新加坡,1824年,英國人通過一系列的條約,正式將新加坡納入了自己的殖民地,之後整個馬來半島和荷蘭人在印度的所有殖民地,也都被劃給了英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向盤踞在東南亞的美英軍發動進攻。1942年1月11日,日軍未遇抵抗即占領重鎮吉隆坡,5萬英軍當了俘虜,剩下的八萬英軍退到了新加坡。1942年2月8日,日軍指揮官山下奉文率領三萬日軍向新加坡發動進攻,但是僅僅打了一個星期,數量占優、裝備水平至少旗鼓相當的8萬英軍正式向日軍投降,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才恢復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
二戰後的亞非拉國家紛紛掀起了獨立運動,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正式加入該國,汶萊王國由於得天獨厚的豐富石油資源,還有印尼,菲律賓的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當時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是支持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的,但是合併沒有兩年,新加坡就被踢出了馬來西亞聯邦,主要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這讓馬來西亞的土著感到十分不安,他們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就將新加坡踢了出去。
馬來西亞當局在作出這個決定後,李光耀十分崩潰,他在電視台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在爭取議會支持選票,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此前的決議。

對於當時的新加坡來說,獨立確實不少什麼好事,新加坡是一個只有700餘平方公里的小國,而且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甚至連水,連自己的軍隊都沒有,即使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戰略縱深,國家有隨時被顛覆的危險。
古人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新加坡還就卡在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要道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他,大國覬覦他,最大的威脅就是北面的馬來西亞,將其踢出去後一直想教訓它,南面的印尼也一直想要吞併新加坡,多方勢力都虎視眈眈地盯著他。而中國當時收到美蘇的敵視,國力不強,無法施以援手,李光耀深知這一點,所以才一直想依靠馬來西亞。
不過李光耀和新加坡的華人也很快反應過來,只有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新加坡獨立之後,李光耀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建立起了一支在東南亞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國防部隊,這不僅大大提升了國家的自衛能力,也凝聚了新加坡人的力量,為本國經濟建設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安全環境。
除此之外,新加坡還經常和其他國家展開軍事合作,來檢驗軍隊的實戰能力,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才占據優良的港口,新加坡便有了說服外國投資者進行投資的底氣,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才有了依靠。

李光耀是把新加坡當成一個企業在管理,他一方面利用外部資金的流動彌補本國資金的短缺,一方面其稅收為公共財政提供了稅源,也為製造業提供了融資平台。新加坡還十分重視對人才的引進,他們一方面實行義務教育為主導和職業技能教育為輔助的普通勞動者的培養體制;另一方面大量引進最優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
為了儘可能地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新加坡盡一切可能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規範了僱傭關係,職工所應該享受的福利待遇,同時還保證自由出入,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這就解決了高層管理人才匱乏的困境,也保證了國家公務員隊伍的穩定。
新加坡也十分重視國家企業,新加坡國有企業建立了有效的招聘制度,與國際接管的管理模式,完善的監管體制,良好的生活條件與收入,使得大批先進的管理人才湧入新加坡,這就使得新加坡國有企業的工作效率是其他國家國有企業難以比擬的,甚至在許多領域,連私營企業也競爭不過新加坡的國有企業。

如今,新加坡已經從一個不毛之地發展成為了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世界電子產品重要製造中心和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如今,每天有30萬馬來西亞人到新加坡工作,兩國的實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