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吸引了許多國外的家長,許多人不遠萬裡帶著孩子來這裡考AEIS進政府學校。
然而辣媽的粉絲Candy Z卻反其道而行之,放棄了AEIS考試,轉而讓孩子去國際學校學習IB課程,這是為什麼呢?

素材 | Candy Z 整理|蜜桃烏龍
為什麼來新加坡上學?
大家好,我是Candy Z,在新加坡當陪讀媽媽3年了。
2018年11月20號,我們來到了新加坡,當時孩子4歲。
來新加坡這件事,有點像「說走就走的旅行」,從有想法到選學校,到最後拿到學生證,只用了40多天的時間。




至於為什麼來,有幾個原因:
1是因為孩子在國內的幼兒園過得不開心。他說每天玩的時間太短了,小班下學期就開始有很多的描紅作業;
2是氣候的原因。我們住在北方,秋冬季節孩子反覆的咳嗽,到了醫院就是驗血輸液,當媽的心疼啊!
3是我之前在新加坡留學,對這裡很熟悉,也很喜歡這裡。
我和孩子爸爸大概算了一下,發現每年在新加坡的開銷幾乎和國內持平,兩個人一商量,當下就決定要來新加坡了。
備考AEIS的日子
和大部分來陪讀的家長一樣,我最開始也是計劃讓孩子進政府小學的,但是從來沒認真想過為什麼,只是衝著學費便宜。
新加坡有一項很好的政策,就是國際學生有機會直接進入政府小學一年級學習,只需要在入學前一年提交意向書。
雖然機會不大,但是在2020年6月,我還是為兒子提交了意向書,算是碰碰運氣。

一邊上幼兒園一邊適應新加坡生活
10月結果出來,孩子沒有被分配到政府學校,也不是太意外,之後馬上報名了國際學校,同時一邊開始著手準備AEIS考試,希望可以通過考試順利被政府學校錄取。
當時我們在書店買了很多練習冊,也做了詳細的備考計劃,準備9月參加第一次考試。
正式入讀小一之前,一切都還算順利,然而小一開學之後,我發現兼顧國際學校的課業和備考AEIS很難,孩子白天要學習學校的課程,晚上回來做作業、學法語、中文,根本沒時間備考!



而且那段時間真的壓力山大,我感覺自己高考的時候都沒這麼認真過,孩子因為突然增加的習題量而感到壓力大、不開心,後來乾脆不想再做題了,搞得全家都很焦慮。
放棄AEIS,專心學IB
重新思考後,我發現這好像不是我們來新加坡上學的目的,於是決定放棄AEIS,專心在國際學校接受IB體系教育。 至於不再執著於政府學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剛來的時候沒有心理準備,不知道政府小學其實是非常難進的,所以也沒有給孩子去做針對AEIS的補習。如果一開始就知道,花上兩年的時間慢慢補習,那麼後面考試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孩子也不至於那麼辛苦。

2 對比了政府教育體系和IB課程體系之後,我和孩子都比較喜歡後者,它相對傳統課程實用性更強,不拘泥於形式。
我希望孩子能認真跟著學校的進度學習,我也會積極配合,畢竟國際學校的學費不便宜,不能這邊花高價上IB,還不花時間去學習,那邊又備考AEIS,還不知道幾次能考上,所以選一個就可以了。


其實想開了,最終都是去上一所心儀的大學,用IB成績去申請,也完全可以做到。
3 很多人來新加坡上政府學校,是想拿PR或公民身份,但是我們對此並沒有很執著,會去嘗試申請PR,但是不給也無所謂,不會太在意這個。
4 AEIS考試是比較難的,要求孩子超前學習才有機會通過,就算通過了,分配到的也是很普通的學校,雖然一部分孩子通過GEP考試後會有機會轉學,但成功機率很小,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也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


5 孩子爸爸不太接受政府學校的教育,他覺得那是用來教育本國公民的,而我們並不是新加坡人。而且政府學校在小學階段會根據孩子的成績分班,孩子壓力也會很大,而我更願意讓孩子多學一些喜歡的東西,把中文學好,把IB學好,而不是死磕考試。
國際學校也是不錯的選擇
就目前來看,孩子在國際學校學的東西也不少,想要學好也是要付出努力的,老師和家長聯絡密切,對孩子的關注度也比較高,我們還是挺滿意的。
孩子現在非常喜歡上學,學校的硬體設施優越且完善,每天都有很多有趣的活動。

每天早上有show and tell時間,孩子可以帶自己做的任何手工或繪畫作品給同學們展示、講解,每個孩子都有機會。
老師更多的是去鼓勵孩子們發展自己的個性,不要求千篇一律,布置的作業也都是需要孩子動手去查詢很多資料才可以完成的。




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居家學習期間,孩子課上回答問題用錯了一個語法時態,當時就有同學說:「中國人英語不好」,老師說:「不是的,你們都跟著我學習英語,以後每個人都可以學的很好,中國有很多的世界第一……」
作為家長我當時非常感動,老師對孩子的這份尊重,以及對孩子自尊心的維護,深深打動了我。
看到孩子這麼喜歡他的學校,我也不再擔心了,以後就走IB路線,小學階段會在新加坡讀完,到了初中有可能會去澳洲或歐美,也可能繼續留在新加坡,看未來如何發展吧。
選擇政府學校還是國際學校?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其實只要是適合孩子的,就是好的選擇。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些啟發,緩解育兒路上的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