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50年代,新加坡經濟形式是嚴峻的。鄰近的印尼、馬來西亞相繼宣告獨立。為發展民族經濟和本國就業,紛紛繞過新加坡,直接與已開發國家進行貿易。。從1947年到1957年,新加坡每年人口增長4.3%,再加馬來西亞移民,到1960年,失業率占13.5%。
1959年李光耀上台後,就開始同馬來西亞總理商談新馬合併事務。1963年10月,新、馬正式合併。然而好景不長,由於李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在馬全境展開政治活動迅猛,馬當局擔心長此下去,人民行動黨主導了新、馬全部政務。所以1965年8月9日,新、馬又重新解體。
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又被迫回到彈丸之地的新加坡。這也迫使沒有資源的新加坡,採取外向型全面出口戰略。為了使新加坡對投資商有吸引力,新加坡擴大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出了各種獎勵出口辦法。如1967年通過《經濟擴展獎勵(減免所得稅)法案》,

對製造出口的產品所得稅由40%減少到4%。對1957年的《新興工業法令》和《工業擴展法令》也加以修改,投資額越大,免稅期越長。這些措施吸收了很多外國企業到新加坡投資。在1965年到1967年的三年時間中,新建工廠超過一百家。
新加坡實行自由企業制度,鼓勵發展私人企業,開展自由競。1968年,由政府出資一半的新加坡發展銀行成立。為長期貸款提供財政保障,以直接參股等方式,向新加坡私人企業提供數量可觀的建設資金。
60年代後期,在新工業的鼓勵下,外資大量湧入,掀起了一股投資浪潮。隨著新加坡開展國際性的金融活動。1968年8月誕生了以花旗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接著新加坡設立亞洲美元市場,從而有力的推動了新加坡金融業的發展。

1968年,新加坡經濟迅速騰飛,從1968年到1970年三年時間內,新加坡gdp總量從33.5億新元,增長到58億新元。年增長率13.8%。而新加坡海外資產在1972年,比1959年多了13倍,達42.3億新元。70年代初,新加坡成為國際貿易跟金融中心後,西方資本主義的通貨膨脹和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影響到新加坡。世界性的經濟衰退,也讓新加坡許多工廠、工程被迫停工。大量人口失業。因此新加坡制定了《公共工程五年計劃》(1973年——1977年)。通過稅收、舉債籌集了258億新元資金,其中117億用於經濟發展開資。主要發展煤氣、水、電、交通運輸,工業區開發和公共住房建設。結果不僅為工業化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礎設施。而且有力的抵抗了危機的衝擊。
但70年代後,西方發達經濟長期處於滯眠狀態,市場委縮導致貿易主義抬頭

發展中國家由於擺脫了殖民統治,也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勞動型密集工業已不適合新加坡發展。因為新加坡的人力成本,遠比發展中國家高。讓新加坡被迫採取重組經濟結構,機械化、自動化、電腦化也相繼產生,提高了工作效率。
縱觀新加坡經濟崛起,無非融合了三個要素。
(1)時代背景:二戰結束後,大國之間雖有磨擦,但不可否認,大趨勢仍是個和平年代。全球貿易化時代,所以新加坡才能在平衡大國關係中崛起
(2)地理因素:由於新加坡位於東西交通的主幹線上,因此才有條件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的中轉站,因而帶動全體行業騰飛。
(3)人才因素:新加坡的發展跟李光耀密切相關。李光耀12歲就接受英式教育,曾在倫敦經濟學院跟劍橋法學系就讀過。而英國的經濟模式一直領先全球的。他熟悉西方政治、經濟事務。所以在擔任新加坡總理時,能在短短二几几年,把新加坡從一個荒涼地區,帶入經濟高度已開發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