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華僑華人帶著一顆勇敢的心,赤手空拳到新加坡闖天下。如今,經過多年的奮鬥,他們在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了自身經濟地位的同時,也成為了推動新加坡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新加坡紮下根的他們,開始為新加坡年輕一代提供飯碗……
新加坡華僑華人:人在他鄉的「逆襲」之路
「華人的血液里流淌著勤勞智慧的基因,雖然大部分人是白手起家,但是用不了幾年,就會在新加坡穩定下來,搬到好的學區、社區,一步一步地建立自己的事業。」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永遠名譽會長、新加坡成利綜合裝修工程私人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亞生說。
在新加坡這個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華僑華人從初到異國時艱難地融入當地社會,到逐漸能夠為自己正名,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他們從事著各種職業,憑著一股愛拼敢贏的精神和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優良傳統,在當地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在新加坡採訪期間,楊亞生帶本報特別報道組認識的幾位玉林籍華僑華人,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楊亞生本人,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敢闖敢幹 艱苦創業
60多歲的楊亞生祖籍容縣靈山鎮六泉村,20世紀50年代出生於馬來西亞。中國抗戰時期,他的祖父帶著一家老小到馬來西亞謀生。十四五歲時,楊亞生就已經在馬來西亞半工半讀補貼家用。十八歲時,他提著一個籃子,帶著100元錢,瞞著家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加坡,從一個建築工程隊的小工做起,推沙、搬木板、拿鐵條,什麼重活都做過。後來,因喜歡動腦、好學且工作優質高效,讓他很快升為管工,並熟練掌握了批灰、貼瓷磚等各種裝修技術。

記者採訪廣西暨高州會館副會長黃亞生。
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要做大規模的基建項目,楊亞生負責裝修工程的其中一個項目,完成該項目的楊亞生從此在建築行業嶄露頭角,很快和朋友合股組建了工程公司。憑著良好的口碑,他們取得了共同參與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部分裝修工程項目的資格。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如時保質完成了工程項目。1981年,楊亞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利綜合裝修工程,公司業務慢慢擴展到組屋、公園、門樓、教堂、酒店等的裝修。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將成利綜合裝修工程改為成利綜合裝修工程私人有限公司,至今有三四十名固定員工。「我的員工以華人居多,他們很合我的意。」楊亞生說。

圖為客人在華人黃亞生的體育用品店裡選購。黃亞生祖籍容縣六王,他的店專營潛水器材等體育器材用品,他用了五年時間從零售擴展為批發和出口。
在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認識的鄧承西先生祖籍同樣是容縣靈山鎮六泉村,其父親於1932年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1972年,當時才21歲的鄧承西離開馬來西亞到新加坡打工。「我們當時文化不高,家裡兄弟姐妹多,很窮,所以必須出來打拚才行。」鄧承西說。剛到新加坡時,他先是在造船廠打工4年,後來跑運輸近20年。「現在主要是做環保方面的生意,回收船廠的廢料之類的。」鄧承西說。
10月22日上午,報道組在楊亞生帶領下,來到了一家位於新加坡芽籠路的服裝公司,認識了該公司的老闆——廣西暨高州會館名譽會長、副會長,新港服裝公司股東經理李志東。
李志東祖籍容縣石頭鎮石頭村,父親在20世紀30年代乘船到了馬來西亞,將當時才三四歲的女兒寄養在兄弟家。「所以小時候我爸爸跟容縣的親人還是有書信往來的,我們也從父親留下的書信資料中知道了我們的祖籍地。」李志東告訴記者。
1967年,當時才23歲的李志東從馬來西亞來到新加坡打工。「剛過來時主要從事運貨工作。」在這期間,他接觸到了服裝行業,後來與朋友一起賣衣服。賣了幾年衣服後,20世紀80年代初,他在新加坡開了一家製衣廠。「製衣廠開了20年左右,勞工越來越難請,加上中國改革開放了,衣服越來越多,我就把製衣廠關了,從中國進口時裝到新加坡做服裝批發零售生意。」李志東告訴記者。如今,他與夫人在新加坡城市購物中心買下了一間鋪面,成立新港服裝公司,從中國廣州、深圳、香港等地進口旗袍(當地叫上海裝)等時裝回來批發零售。「店裡的服裝都是從中國進口的,我們幾乎每隔一兩個星期就要到中國進貨一次。」李志東告訴記者。
回饋當地 搭建橋樑
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發展,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地為當地的社會和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楊亞生表示,華僑華人在事業步入正軌之後,都在積極地參與當地社區建設,努力地融入主流社會,在當地參政議政。同時,他們也不忘回報祖國,例如為祖國招才引智、回國投資興業、做國內各地的海外顧問、為各級政府建言獻策等。「幾乎每一屆的中國—東協博覽會和玉博會,我們會館都會組織一幫人去參觀考察,部分會員還會在中國投資興業。」楊亞生說。

饒旺隆向記者介紹在新加坡打拚的經歷。
「1985年,已經70多歲的父母親從馬來西亞歷盡萬難回容縣探了一次親,交代我們年輕一輩一定要多與家鄉那邊交往聯繫。」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永遠名譽會長、新加坡永良企業董事長饒旺隆告訴記者。饒旺隆祖籍容縣十里鎮,其父親也是20世紀30年代到馬來西亞,1951年出生的他在馬來西亞長大、讀書。「當時我讀的是技術學院,畢業後就到新加坡打工,漸漸地就在這裡成家落戶了。」饒旺隆說。20世紀70年代末,他在新加坡一家跨國公司工作,參與了新加坡海水淡化廠、印度衛星轉播站、印度探油船等方面的工作。1980年,他從印度回到新加坡,並於1981年開始創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永良企業,主要做保溫材料加工。199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永良公司,作為公司保溫材料的生產基地,十年後的2006年,他將北京永良公司遷移到深圳,產品從深圳直銷香港。

記者採訪印度籍員工巴布。巴布是饒旺隆廠里的員工,跟著饒旺隆10多年了。他說饒旺隆是一個好老闆。
「老闆人不好的話我怎麼會跟著他工作這麼久呢。」饒旺隆的員工巴布來自印度,已經跟著饒旺隆乾了10多年,每月有2600多新元的工資。他十分喜歡這份工作,並表示老闆人很好。
「我父親曾經講過,讓我們有能力了就把村裡的祠堂修繕一下。因此,我在2013年倡議並帶頭籌款重建了容縣饒氏及梅公祠堂。」如今,祠堂已經落成,「我們還趁著落成慶典的機會,成立了中華饒氏經濟文化發展研究會廣西分會,讓鄉里鄉親的聯絡更加緊密。」饒旺隆說。記者採訪當天,他正用微信跟中華饒氏經濟文化發展研究會廣西分會會長、廣西桂菜生態農業公司董事長饒智鋒聯繫。
2000年前後,祖籍容縣六王鎮古泉村的黃亞生在一位同鄉會員的介紹下,加入了廣西暨高州會館。他告訴記者,除了經常跟著會館組織的考察探親活動回玉林走走看看,他還經常在新加坡看廣西衛視的節目。「除了每天19時廣西衛視轉播的新聞聯播必看外,我還非常喜歡廣西衛視播出的《百壽探秘》《第一書記》等節目。」黃亞生說,「看《百壽探秘》的時候,我很注意去聽他們講的方言,特別是講到容縣百歲老人的時候,我覺得他們講的方言跟我父母講的很像。」
「我們要做兩國之間的民間交流使者、溝通的橋樑,在新加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熱心跟著報道組一起採訪了這幾位「同鄉」之後,楊亞生說道。
(玉林日報特別報道組 參與記者 陸小青 潘燕)
好開心看到你來了
請花一秒鐘給網哥點個贊吧!

責編:李家州|主編:劉海東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