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獅城經典喜劇片《錢不夠用》最近傳出將在時隔15年後開拍第三部續集的消息。
開拍時機不可謂不恰到好處。擔心錢夠不用,相信是不少新加坡人的生活寫照。
近兩日,兩個來自官方和私人機構的數據進一步凸顯,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首先是政府昨日(7日)在國會透露的國人實質薪金中位數。
人力部兼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扎吉哈在回答詢問時指出,
初步預估顯示,本地全職居民今年上半年的實質收入中位數比過去同期下滑4.5%。
所謂的實質收入中位數,是人們收入在考慮通貨膨脹後的實際購買力。
若僅從數字來看,本地全職居民今年上半年的名義收入中位數比去年略增0.9%,但由於近兩年通貨膨脹情況嚴重,國人漲薪水的幅度遠遠跟不上通脹的速度,才導致了2023年上半年實質收入中位數狂降4.5%的現象。

官方數據顯示,本地居民今年上半年的實質收入中位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4.5%。(海峽時報)
另一項數據是華僑銀行(OCBC)所公布的國人財務健康指數(Financial Wellness Index)。
華僑銀行今日(8日)公布的報告顯示,
國人2023年的財務健康指數只有60,是該指數自2019年發布以來的新低。
該指數調查在今年8月展開,一共訪問了2000名正在工作的成年國人。
結果顯示,有23%受訪者說自己在過去一年只能負擔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還有36%表示他們必須先存錢,才有辦法進行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消費。
這顯示國人在消費方面謹慎許多。
值得警惕的是,在指數調查的24個指標當中,退休規劃的惡化情況最嚴重。
只有6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正在為退休計劃做準備,和2022年相比下降了8個百分點。
認為自己的退休計劃在軌道上的受訪者只有37%,相較去年下滑了7個百分點。
調查也發現,各年齡層開始為退休計劃做準備的時間也有所推遲。其中,20多歲的受訪者平均將開始做退休規劃的年齡推遲至42歲,比2022年晚了八年。
人們今年在退休規劃方面力有未逮,與2023年投資回報普遍不佳,以及國人能從收入中撥出的存款減少不無關係。
今年只有8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辦法存下至少一成的薪水,較去年的91%下滑不少。
另外,今年有多達53%受訪者稱自己存不到至少相當於半年薪水的應急儲蓄,比去年的46%多。

新加坡去年的通脹水平達到2008年以來新高點。(海峽時報)持續低迷還是否極泰來?
這種工資沒長進,錢又存不了的日子,究竟還要持續多久?
好消息是,從長期趨勢來看,觸底反彈,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性頗高。
過去在景氣循環衝擊下,國人的實質收入會在經濟較差的年份陷入停滯或下滑。
例如在2012年由於發生歐債危機,本地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牽連,國人實質收入中位數在當年下滑了0.4%。
但整體來看,新加坡的實質收入中位數仍保持著向上趨勢。
2017年到2022年間,國人的實質收入共累積增長了9.4%,年均增長1.8%.
2012年至2017年則是年均增長3.4%。
用十年區間來看,2012年至2022年國人的實質收入中位數年均增長了2.6%。
2022年國人實質收入中位數僅增長0.4%,再到今年上半年一下大幅下滑4.5%,這兩年揮之不去的嚴重通脹,以及陷入疲軟的新加坡經濟是主因。
我國去年的整體通脹率高達6.1%,為200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經濟增長則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連續三個季度停滯。
但金融管理局上個月信心喊話,新加坡經濟增長預計會在2024年逐步改善,通脹屆時也將放緩。
在經濟向好和通脹趨緩的加持下,國人的實質收入增長應會重新步入正軌。

新加坡經濟預計會在明年逐步改善。(聯合早報)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等科技愈來愈成熟,新加坡除了仰賴大環境的改善,勞資政三方也有必要透過產業轉型、提高生產力以及提升員工技能,持續維持實質收入增長。
扎吉哈在國會指出,新加坡政府2016年陸續為電子、精密工程、零售、酒店和食品服務等23個行業推出的產業轉型藍圖(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s,簡稱ITM)將繼續落實。
僱主也可透過當局的工作轉型指南,重新設計工作並提升雇員技能。他們也可在雇員接受再培訓時,通過轉業計劃獲得薪金和培訓津貼。
錢不夠用能否只是電影限定的情節,而不必讓更多人在現實中親身體會這種滋味,明年新加坡經濟會不會否極泰來,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