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龔耀祥在郵輪上享受海闊天空的舒暢
1824年,廣東人與新加坡的客家移民聯手在南面靠海的直落亞逸街興建了福德祠。比1839年在福建社會顯赫人士的支持下興建的天福宮還要早十幾年。可以合理推測,福德祠建成後不久,就開始邀請粵劇團到新加坡,在宗教節日期間表演。1857年,成立粵劇公會(1890年正式註冊,改名為八和會館)。30年後,位於史密斯街的粵劇新場地梨春園戲園開幕。它的商業收益帶動興建了更多的戲園。上世紀20年代,粵劇與來自中國的潮劇戲班和平劇戲班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新世界遊樂園、大世界遊樂園的戲園,你方唱罷我登台,熱鬧極了。
牛車水充滿活力的粵劇「外生態」
文化生態是文化生成與發展的基礎。戲曲的發生、發展和變遷,是戲劇文化生態內部系統和多種文化因素合力所致。戲曲文化生態受各種外在文化因素所形成的「外生態」和戲劇內部生產機制所形成的「內生態」(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舞台美術等)影響。「外生態」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官方文化政策形成的「大環境」,以及民俗、信仰、社會組織等民間文化形成的「小環境」。戲曲的產生與民間文化的「小環境」就是文化地理。粵劇在新加坡發生和發展與牛車水的密切關係,就如海南戲的發展和後港海南村的淵源類似。

▲2012年慶祝劇藝之家成立演出《戎馬金戈萬里情》(右三為龔耀祥)
50年代至70年代節慶期間,新加坡除了廟宇之外,街邊搭台演戲隨處可見,街戲就是大眾的戲曲文化課堂。年長的看戲解鄉愁,小朋友看熱鬧接受傳統文化薰陶。這樣的環境也對戲台下的孩子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觀眾因戲看多了,對戲曲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龔耀祥就是節慶街戲文化滋養出來的粵劇追夢人。
龔耀祥敘述接過粵劇火種的由來:「可惜!我錯過了許多粵劇大明星在新加坡的表演。在30年代,新加坡已經是吸引中國『老倌』(廣東話指名伶)南來演出的地方。當時戲園老闆看到商機,和在香港、廣州已經有名氣的『老倌』合作,通過中介南來搭班演出。馬師曾、譚蘭卿、薛覺先等的電影在30年代大受歡迎,觀眾想看他們的現場表演。傳說余仁生跨國醫藥公司的老闆余東旋和夫人愛看戲,支持『老倌』南來,為他們在香港買布景、服裝等。這些外來文化因素提供『老倌』搭本地班演戲的條件。據說50年代,關德興、石燕子、葉少棠等也很精彩。還好,在我比較懂事的七八十年代,還有機會看到不少在牛車水演出的香港戲班的名角。例如林家聲、羅家英、林錦堂、阮兆輝、文千歲、溫玉瑜等的傳統粵劇演出。粵劇文本、音樂、功架、排場及服飾,都很吸引幼年的我。看他們從7點多演到三更半夜的戲,就像接受訓練一樣。要聽唱腔、聽音樂、看生旦凈丑功架、看服飾頭盔,就在看戲過程中積累了粵劇表演的知識。」
立達中學異想天開的粵劇演出
中學時代的龔耀祥在牛車水看了無數粵劇後,覺得至美至柔,莫若粵曲。當學校給學生在禮堂呈獻節目時,他異想天開,報名演粵劇。老師既吃驚又感動,竟然有學生對傳統戲有那樣的熱情。他和也是無師自通的同校同學歐陽炳文商議好,演出的是唐滌生(1917-1959)名作《帝女花》之《香夭》。

▲龔耀祥(右)和劉滿鑽在《小宴》中飾演呂布與貂蟬,唱做俱佳
長平公主被父親崇禎皇帝無奈砍斷左臂的事《明史》雖有記載,劇情卻不少是唐滌生虛構出來的。任劍輝、白雪仙版本的八場戲《樹盟》《香劫》《乞屍》《庵遇》《相認》《迎風》《上表》和《香夭》,以《香夭》最受粵劇票友和戲迷喜愛。龔耀祥想演《香夭》,因為這一折曲好聽,如果唱做俱佳,情淒意切,必然動人。學校禮堂,既無正規劇場燈光,當時也沒有夾式麥克風,怎麼辦?龔耀祥想出奇招,把本該手拿的麥克風掛胸前,雖然有礙觀瞻,但能把聲音傳出去。還有更妙的是,因為沒有柳樹所以就用了放麥克風的支架掛了幾根柳枝,象徵性地代表柳樹。戲曲的藝術形象假定性原則,決定了藝術形象與其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態不相符的審美觀念,因此以麥克風支架當柳樹樹身,柳枝代替柳葉,可以說得通。龔耀祥說:「戲曲觀眾需要想像力嘛,戲曲理論中的『程式』就是『假定性』,所以可以以馬鞭代馬,以漿代船,就是觀演習慣,約定俗成。我就大膽以麥克風支架代替樹身啦!」戲結束了,好奇的同學們給這個另類的節目雷鳴般的掌聲,老師們也拍紅了手掌。把粵劇帶進學校,這是一個成功的特例。

▲2013年的《梨園薈萃展繽紛》之《焙衣情》(右為龔耀祥,左為劉滿鑽)
回想起來,龔耀祥啞然失笑。他說:「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創造機會實現夢想。從表演技術層面來說,當時還很稚嫩。破繭成蝶,是一個掙扎和努力的過程吧。」把《香夭》成功地搬上學校禮堂,增強了一個追夢人的信心。「馬來同學對我們自己畫的濃妝艷抹,心生嘆服,對唱念與馬來傳統戲有類似之處,也感好奇。《香夭》的順利演出得到老師們的鼓勵,讓我和炳文開心了很多天。」

▲龔耀祥在《樓台會》里展現唱功(2016)
敦煌劇坊培養青年演員
在新加坡聯華藥行私人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兼總經理張榮的支持下,敦煌劇坊於1981年成立了。黃仕英、胡桂馨、胡秋洪、曾燕玲、盧楣華、徐應就、曾維禮、謝廣源、胡葆燕等人很快就使敦煌劇坊成為一個演出多、面向廣、進校園、促交流的粵劇領軍團隊。成立不久,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參加。龔耀祥、歐陽炳文又在這裡相遇,他們被選為大戲《辭郎州》的演員。粵劇《辭郎州》移植自創作於1958年同名潮劇,是潮劇劇作家林瀾、魏啟光、連裕斌合編,翌年作為建國十周年獻禮的劇目。該劇由名伶任劍輝及白雪仙的雛鳳鳴劇團(創立於1963年)在潮劇《辭郎州》面世十年後,才移植為同名粵劇。
這個文武兼備的大戲,需要唱做俱佳的多個演員配搭。敦煌劇坊當時具備了演出《辭郎州》的條件。從《賜袍》《送別》《馳救》《海戰》《殺奸》到《殉國》,有主角的重頭戲,也須有數個唱念俱佳的配角搭戲。敦煌劇坊的這批青年演員能唱能演、武場也不賴,曾維禮帶領的樂隊發揮得很好。之後,龔耀祥在敦煌劇坊演了不少折子戲和大戲,如《無情寶劍有情天》《刁蠻公主之洞房》《打金枝》等等。他也跟隨敦煌劇坊到匈牙利、法國、埃及、中國、日本、澳洲等國家演出了《淒涼遼宮月》《帝女花》和《李後主》等。80年代至90年代,還參加和旅遊局合作的一系列在新加坡手工藝中心等不同地點舉行的戶外演出。龔耀祥在敦煌劇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胡桂馨教基本功,生角功架由盧楣華傳授,學唱跟曾維禮,武功老師徐應文武兼顧。敦煌劇坊頻密的演出給他很好的鍛鍊。
那20年,粵劇的「外生態」不錯。除了敦煌劇坊的《國際梅花戲劇節》、社會發展部的《傳統戲曲節》之外,牛車水人民劇場邀請了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湛江粵劇團等,中國劇團接踵而至,頻繁的演出吸引大批觀眾。其中佛山粵劇團在1991年創下連演28天、日夜共演34場的紀錄。這個時期,戲劇內部機制所形成的「內生態」很健康。活躍的業餘劇團如敦煌劇坊、東安會館、岡州會館、回聲粵劇團、新加坡華族戲曲研究會都有定期粵劇演出活動。新移民如凌東明、胡雪儀、楚雲玉、陳小銳等各以其專長,為粵劇文化建設添磚加瓦。2010年新加坡戲曲學院以《探索當代傳播與發展,尋求越界合作與研究》為主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舉行了盛大國際研討會。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與發言者有:新加坡的容世誠、蔡曙鵬、謝汶亨、吳彥鴻、凌東明、朱振邦、楚雲玉、陳小銳、黃美玲、龔耀祥和歐陽炳文;馬來西亞的謝愛萍;中國的康保成、陳建平、馮杏元、梁素梅、方寧;香港的溫志鵬。議題涵蓋不同地區粵劇發展現狀及展望;當前不同地區粵劇的藝術生態;演員培訓的內容與方法;編劇與導演、舞台、燈光、服裝設計;傳統演出劇目與新編劇本的選擇;劇場實驗及舞台呈獻方式的改變;培養觀眾的措施與成就;作曲與演奏方式的發展。龔耀祥以《新加坡土生土長的粵劇文武生》為題,討論了成為粵劇文武生的條件、並如數家珍地介紹了衛夢蘭、伍艷紅、胡慧芳、盧楣華、譚鳳鳴等女文武生的表演特色。研討會打開了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看新加坡的粵劇文化大門。
劇藝之家傳承薪火
然而,方言漸漸不是稚齡期社會化語言 (language of early socialization) 的當下,戲曲劇團要找到懂得各種劇種的演出語言的人群,困難增大。許多劇團的做法就是演出時提供中英雙語字幕。吸引不諳華文,又不懂方言的觀眾來看戲。擴大觀眾群、培訓表演人才是粵劇的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維護粵劇的傳承,龔耀祥和他的好友柳德衍、劉滿鑽等人,在2002年組織了一個推動粵劇的新團體,劇藝之家。
劇藝之家一面開班授課,一方面組織具有特色的演出。龔耀祥在劇藝之家開班傳藝,積極培訓演員:廖瑞萍、劉貴連、賴錦昌等。大家充分意識到通過培訓提升表演能力的重要性,持之以恆,進步明顯。劇藝之家組織了很多演出,例如:2007年向從藝40年的柳德衍和入行30年的劉滿鑽致敬晚會「柳帆輕渡滿知音」,夫妻合演《蔡鍔和小鳳仙》和《易水送荊軻》傳為佳話。又如2014年為資深演員謝廣源舉辦《源來歡樂在今宵》,是一場難得一見諧曲演出。再如2016年為紀念粵劇名伶陳小漢的《B腔妙韻繞獅城》,龔耀祥、柳德衍、凌東明、徐應就、龔耀祥聯袂登場,精彩紛呈。陳小漢糅合自己聲線特點創造的粵劇唱腔,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一級演員藝術流派「B腔」榮譽。粵劇迷對他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2023年,龔耀祥在教導基本功
八和會館的新角色
今年1月7日,吉隆坡協會和星光大道 (Bukit Bintang) 金河廣場主辦「馬來西亞粵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戲劇論壇和「蔡艷香師傅展覽會」。在論壇上發言的馬來西亞八和會館副總務林鑄良,也贊同與會者提出的「粵劇人以大格局思維借力做事,尋求跨境匯演的建議。」「疫情之後各國八和會館建立聯繫,可以探討一起推動粵劇的可能性」。八和會館新上任主席柳德衍和總務龔耀祥也贊同尋求各地八和會館合力的可能性。
有166年歷史的新加坡八和會館,過去南來的名伶都會前往拜訪。靚元亨、肖麗章、馬師曾、薛覺先、羅品超、陳非儂(陳寶珠之父)、白駒榮(白雪仙之父)、梁醒波、文覺非等都在八和會館留下足跡。龔耀祥對未來充滿期待:「八和會館回溯歷史,可以發動一次挖掘檔案、收集文物的活動。展望將來,可以策劃本地演出,舉辦與海外八和會館舉辦跨境合作活動。大家齊心,擦亮老招牌,再創輝煌。」今年7月15日,八和會館準備組織6個團體的大合演,群星會聚,老戲新演,必然有一番熱鬧。
(作者為新加坡戲曲學院創院院長、民族音樂學博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