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運輸的博愛座,或稱優先座,不時成為乘客間發生爭執的導火線。
關於這點,新加坡人應該也心有戚戚焉。
但最近在台灣和中國大陸,因博愛座而起的衝突更進一步演變成暴力事件,因而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並衍生出博愛座的存廢討論,乃至世代之間的相互指摘。
6月11日,台北捷運有位女子因連續上班12小時,身體不適需要休息,卻遭兩名年長者強迫讓出博愛座。雙方發生扭打後,女子一時情緒崩潰而自撞柱子。
6月18日,同樣在台北,有個老翁要求一名年輕男子讓座,但後者表示自己拉肚子不舒服需要位子,雙方發生糾紛後,老翁竟用雙掌合擊男子的太陽穴部位。
6月24日,北京也發生了類似社會事件。一名男性年長者要求一名年輕女子讓位不果後,竟拿起拐杖試圖掰開女生雙腿,同時做出肢體攻擊。
因博愛座而起的衝突,在新加坡也是偶有所聞。
去年5月,本地有位坐在博愛座的年輕男子,因附近還有其他空位拒絕讓座給一名長者,不料長者竟惡言相向,兩人進而發生激烈爭吵。
縱觀多數衝突案例,幾乎都是從長者出言不遜,以強硬態度要求他人讓位,甚至當眾羞辱坐在博愛座上的人而起。
做出這些舉動的年長者雖是少數,但在爭議頻傳下,形同「倚老賣老」的強迫讓座行為,漸漸導致世代之間的分歧加劇。
遺憾的是,諸多衝突與爭議爆發後,博愛座本該代表的關懷與善意,更已被情緒勒索、道德綁架等負面詞彙所取代。
不該用強迫態度要求他人讓座
追根究底,一些人理所當然強迫他人讓座的態度,無疑是博愛座頻頻成為導火線的原由。
紅螞蟻曾在新加坡地鐵上看過一對年老夫婦進入車廂後,當中的阿嬤立刻用頤指氣使的態度,要求某位乘客讓座。
自己就坐後,她又開始手指對面的一個博愛座,要求阿公到那個已有人就座的位子坐下,「指揮」對方讓座的意味不言而喻,搞到對方情緒激動地強調自己也是樂齡人士。
類似上述情況,往往是衝突的導火線。
人皆有惻隱之心,相信大多數新加坡人也都是有愛心並充滿善意的。
那對年長夫婦上車的當下,或許早已有人準備讓座。即使沒有,其他乘客應該也會在留意到他們的狀況後主動讓座。
再不然,年長者大可禮貌性詢問他人是否可以讓座,這總比直接以命令式口吻要求他人讓位來得文明。
理所當然覺得因為自己是年長者就該坐在博愛座,倚老賣老,用無禮方式要求他人讓座,難免讓他人感到不舒服,更可能進一步摧毀人與人之間本該有的善意。

因博愛座而起的爭執在新加坡也不時上演。(Alamy)有需要就可以坐
此外,博愛座的本意,是以有需求者為優先。
台北捷運在連串博愛座衝突發生後,一段廣受好評的廣播就點出了重點:
「博愛座年齡不是唯一標準,請發揮同理心、愛與關懷。」
任何有需要的人都擁有坐在博愛座的自由。
老人家年歲漸長,身體狀況難免衰退,需要坐下休息,情有可原。
但一個可能剛從醫院或診所歸來,身體極度不適的年輕人當下對座位的需求,未必會比一名身體硬朗的老人家來得少。
此外,有的人外表體徵看似年輕,但其實有隱形需求,也不易為肉眼所觀察。
諷刺的是,不少博愛座衝突中主動挑起事端的年長者,往往吵起架來聲如洪鐘、動起手來虎虎生風,一點都不似弱不禁風的有需求之人。

博愛座是以需求性,而非年齡作為標準。(網際網路)
博愛座,更該體現的是一種不分年齡,只看需求的相互體諒。
紅螞蟻就曾在地鐵上目睹過年長者讓位給更有需要的年輕人的溫暖畫面。
當時,一名原本站著的年輕女子突然全身冒冷汗,直接在車廂中蹲下休息,看起來極度不舒服。
一個原本坐在博愛座,目測七十多歲的安娣很快站起身來,請女子坐下休息。
儘管後者頻頻推辭,但安娣仍堅持,既然對方不舒服,就請她坐下,自己沒有到非坐不可的程度。
這才是博愛座精神中該有的關懷與善意。
若博愛座最後演變成不是老人,或外形表征看起來「不夠老」,就得拿出自己是弱勢群體或當下真的身體不適的證明,才有「資格」坐在博愛座,那社會之間的信賴基礎恐將蕩然無存。
博愛座體現的是社會溫暖,是個人素養和文明程度,不該是硬性規定。惡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更是不可取。
善意不該是予取予求的東西,別讓博愛座太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