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亞迪的BYD ATTO 3為例,每銷售一輛ATTO 3,汽車經銷商可以獲得大約1萬新幣的返利!
雖然比亞迪在新加坡的盈利數據沒有具體的標識,但這麼算下來看,比亞迪硬拼新加坡市場純粹是一個策略——車爭一口氣,虧了也要賣!
經銷商利潤豐厚了、價格在客戶的預算中有競爭力了、汽車的性能也相當能打,比亞迪這波新加坡No1,是硬拼出來的戰績!

4、背靠大樹好乘涼,比亞迪背後的中國基建狂魔 其實在比亞迪成功的背後,有一個幕後的默默助力,那便是素有基建狂魔的中國國企。
電車最大的壁壘就是充電問題,而截至2024年8月,新加坡全島約有6200個充電樁,考慮到同期新加坡電動車保有量在18000輛,車樁比例不過3:1,遠遠低於1:1的目標!
2023年11月,比亞迪中標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最大的一筆電動巴士採購單,之後就著手建設了和大巴車配套的充電設備。

新加坡比亞迪電動巴士
比亞迪還聯合HTC在新加坡建設了10個充電站,85個充電樁,並且和本地5家充電運營商合作,給車主提供了優惠充電價格!

圖源:早報
不僅車商在發力,中國國企也一樣趁勢將基建灑向全世界,中石化、中石油一樣在新加坡大力發展充電業務。
中石化在2023年11月在新加坡所屬加油站,推出全新的電動汽車充電服務PIT(POWER IN TIME)。中石油下屬企業新加坡石油公司,也與當地國企新加坡能源集團(簡稱SP Group)簽署充電合作協議,計劃在5座自有加油站安裝快速充電樁。

抱團出海,成為了中國企業強勢進入新加坡企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國品牌強勢進入新加坡
政府雖然多 中國品牌出海讓無數新加坡人感受到了「鯰魚來了」的衝擊力,除了電動車外,其他行業中國品牌也一樣到處開花:
智慧型手機行業 企業代表:華為、小米、OPPO 以優越的技術創新、高性價比和強大的研發能力,爭奪了新加坡的本土市場。

餐飲行業
企業代表:海底撈
以個性化的服務、高質量的菜品,讓這一品牌成為了新加坡火鍋餐飲的領軍人物。

光伏與新能源行業
企業代表:天合光能、隆基綠能
配合新加坡政府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推出高效和環保的產品,在清潔能源這塊不斷攻占新加坡市場份額。

家電與電子設備
企業代表:美的、海爾
節能環保是新加坡購買家電時的主要考量,加上這些中國品牌設計時尚,性價比高,成為了新加坡消費者的寵兒。

數字科技與電商行業
企業代表:阿里巴巴(Lazada)、騰訊
作用Lazada的阿里巴巴焉然成為了東南亞市場的電商龍頭,而騰訊憑藉自在金融支付的強大優勢,占領絕佳高地!
精準的大數據支持和用戶體驗,更讓用戶粘性不斷提高,新用戶增長迅猛。

其實對於這些中國品牌來說,新加坡市場的規模小,人力成本高,地皮成本貴,法律也非常嚴苛,有些行業還需要和經銷商進行利潤分成,但他們無一例外將新加坡當成了出海的「攻堅陣地」!
只因為新加坡具備得天獨厚的「出海沙盒」條件。

這裡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工業大國,是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也是世界主要的電子設備、精密機械製造基地。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的亞洲重要國家,在新加坡的「出海成功」具有極強的借鑑作用。
再往西可以複製往歐美國家,而臨近也可以擴展到印度和東南亞這樣更廣大的市場。可以說出海的第一站放在新加坡,可以讓中國企業快速積累和海外政府、企業、客戶、行業建立合作的經驗。
更何況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唯一的已開發國家,也是全世界最貴的國家,對於高端市場的需求比例相當高。中國企業出海,無不想消除過去的「價廉」的刻板印象,都想衝擊「世界名牌」的「明星地位」。
而獲得新加坡本地客戶的認可,便意味著拿到了面對世界挑戰和審視的入場券。

比亞迪的成功,是中國品牌出海成功的一個小小縮影;新加坡在各行各業所經歷的「鯰魚效應」的競爭依然在繼續,甚至愈演愈烈。
競爭對於每個消費者來說,都意味著更物美價廉的產品;但競爭對於每個行業來說,卻又是生死存亡的挑戰。願在這已經無法阻擋的歷史洪流之中,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進步商業競爭帶來的便利,也在自己的行業中抓住機遇,獲得更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