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在新加坡待久了一定會發現,新加坡人真的超愛抱怨!排隊的時候抱怨,坐上擁擠的地鐵抱怨,連日陰雨也要抱怨。complain是非常有趣的新加坡地域文化,今天小助手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 新加坡人為什麼愛抱怨?
🐱新加坡為大家留下的印象總是地鐵準時,街道乾淨,治安良好。
但是,在新加坡總是會聽到不少抱怨。這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在這麼理想的環境下,新加坡人還是喜歡抱怨everything呢?
🤔🤔

網上有種觀點表示新加坡的人們從小就被教導要遵守規則,尊重現有的秩序。
所以,這種長期的教育模式讓人們在面對問題時,更偏向於私下討論,而不是公開提出挑戰。在這種環境下,抱怨就成了一種表達不滿的安全方式。😌
💡 新加坡人最愛抱怨什麼?
🔍雖然新加坡人對everything都愛抱怨,但網友們還是總結出人們最愛抱怨的top10,一起來看看吧!
交通相關
新加坡的車價幾乎是世界最貴。忍痛買了車之後,出門遇到車速太慢、停車位難找、被開罰單,都相當於舊傷復發的劇痛。

另外,在擁擠的地鐵和巴士,抱怨聲同樣也是不絕於耳。
二手菸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反感二手菸,甚至幾度要勞動部長在國會討論。
但這也從側面說明,新加坡的菸民正逐年減少。

環境問題
新加坡人對環境問題高度重視。

餐廳的餐桌不幹凈、街道有垃圾都會成為人們抱怨的對象,小販中心和組屋區的清潔問題常常成為公開投訴的焦點。🧹🧽🧼
物價上漲
隨著新加坡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物價也隨之上漲,尤其是日用品和服務的成本增加。😭😭
💔對於長期生活在新加坡的國人來說,這成為熱度居高不下的抱怨話題。

服務態度
😩從餐廳到服務櫃檯,再到送餐員,服務態度不佳成為新加坡人常見的抱怨原因。
政府部門
公眾與政府部門的頻繁接觸導致對其服務質量的高期望和相應的投訴。

醫院服務
醫院是投訴文化的重災區,無論是等候時間還是服務質量都可能成為抱怨的焦點。🏥😢
外來人才
由於新加坡較好的就業環境與優良的生活環境,再加上新加坡的人才引進政策,越來越多的外來人才湧進新加坡。
雖然為新加坡帶來了更加優秀的人才資源,但也使得部分國人利益受損。

不過對於外來人才,絕大多數國人還是持歡迎態度的。
女傭問題
家庭中對女傭的不滿可能不易被外界知曉,但從偶爾曝光的虐待案例來看,這是一個敏感話題。😟
教育系統
年輕家長對託兒所名額不足和教育制度的各種缺陷總是感到不滿。

一方面,相關部門的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現代年輕人生育意願降低,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有了更高的期望。😰
📱 近期討論
近期,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師Jonathan Sim針對新加坡抱怨文化的利弊發表意見。
Jonathan Sim認為抱怨是一把雙刃劍。

抱怨可以幫助我們與他人聯繫
抱怨不僅是一種社交行為,還能在諸如MRT空調壞了這樣的小挑戰中,培養共同體驗感,讓人們團結一起。

🌐在社交媒體上,抱怨群組逐漸流行,顯示了抱怨在社會團結中的作用。

Jonathan Sim發表文章,來源:CNA官網
抱怨會削弱我們的行動力
🚫無論我們抱怨的動機是什麼,我們都必須小心,不要讓這種「全民消遣」成為一種毒藥或一種癮。
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採在《偶像的黃昏》中警告說,抱怨會帶來一種錯誤的滿足感,甚至可能是一種「令人陶醉的權力感。
那些讓我們抱怨的問題也可以成為快樂的源泉。我們可能會對它上癮——諷刺的是,這會阻止我們做出任何真正的改變。😰😰😰

Jonathan Sim發表文章,來源:CNA官網
抱怨可以成為積極改變的強大力量
最後,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抱怨。我們可以把抱怨作為積極變革的強大動力,但關鍵在於如何構建這些抱怨。怪罪無法控制的因素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無力採取行動。

但如果我們重新構思我們的抱怨,明確指出需要改進的具體內容,我們的抱怨就可以賦予我們或相關方採取實際行動和變革的能力。

Jonathan Sim發表文章,來源:CNA官網
✨總之,新加坡的抱怨文化是一個雙刃劍,需要我們謹慎使用。正確使用時,它可以促進聯繫和世界的積極變化;濫用時,它會阻礙我們的行動,成為一種扭曲我們感知的成癮習慣,導致更大的不滿。
(Jonathan Sim評論原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新加坡的抱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