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為何又採取低福利政策?
新加坡被譽為「亞洲四小龍」,屬於東南亞,是國土面積占地不大的一個島國。新加坡,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據2017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臨馬六甲海峽,是亞洲到大洋洲的"十字路口",為亞、歐、澳、非四大洲的海上交通樞紐, 新加坡有"花園之國"的美稱。新加坡是國家、首都、城市、島嶼的統一體,新加坡離赤道僅百餘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溫暖潮濕,溫差變化不大,"全年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很多去過這個國家旅遊過的遊客對新加坡的最大印象是:新加坡特別乾淨整潔!新加坡特別注重環境保護,去過的遊客大都反映街上是找不到任何垃圾的,最讓人驚訝的是,據說這個城市國家僅僅只有100名左右的清潔工。
據相關數據,2017年的新加坡GDP就高達32389.07億美元。2019年新加坡人均GDP達到6萬多美元,新加坡的人均GDP超過美國,並且曾是國內的5倍左右。
2014年,新加坡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大約在55150美元左右,世界排名第七位,2015年新加坡的國民總收入在世界排名同樣是第七位。後面幾年,新加坡的國民總收入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排名一直都是全球前十位。

在新加坡正常工薪階層年收入大約是35,000新元,同時也是新加坡大學生畢業的起步薪資,這個工資水平相當於新加坡平均收入的66%左右,和世界水平相比高出了很大一截。
新加坡一般的大公司職員的年收入大約在53,196新元上下(大約近27萬人民幣),因此,新加坡國民收入的平均比率是較高,但國家的人均收入相對比較均衡。貧富差距基本上也相對比較小,因此,新加坡國家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往往比較靠前。
新加坡的航空業非常發達。國際航空運輸評級組織Skytrax正式發布了2019年度全球最佳機場獎的排行,新加坡樟宜機場位列全球第一,實現「七連冠」。
新加坡福利政策豐富並且涉及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項福利都透露出新加坡政府的廉潔高效。

比如在住房方面:新加坡的組屋政策聞名於世,新加坡的組屋實際上就是政府出資建造的商品房,但住房是不以營利賺錢為目的,並且商品房價格遠遠低於市場價,這樣讓很多普通公民都能買得起房子,而不是面對天價房「望房興嘆」,但購買者必須擁有新加坡的國籍。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實施「低收入者購買住房」計劃,政府希望絕大多數公民擁有自己的房產。由於新加坡有85%的房產是政府建造的,幾乎所有最低收入的人都擁有集體住房。
新加坡政府對於低收入家庭,採用直接補貼,收入越低,津貼越高。永久居民不允許申請新住房,但他們可以購買二手房然後在市場上轉售。假如外國人在新加坡成為永久居民後,購買二手房轉售市場需要等待三年(相當於國內的限售),但不能享受政府購房補貼。

在公積金方面,新加坡政府設立了全球著名的中央公積金政策,這是由政府出台的強制儲蓄政策,它要求國民將自己的錢按一定比例存入中央公積金以進行資產擴展。
與國內的住房公積金不同,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不僅可以用於購買住房,還可以用於支付醫療費用和養老金。
由於公積金的存在,大大地保證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新加坡政府規定工資的百分之二十公積金由員工自行繳納,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六由僱傭者承擔,為了保證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新加坡政策規定月收入低於五百新幣的員工可以不用繳納公積金。
同時,為了保障高收入人群的財政空間,新加坡政府也規定了月工資超過5千新幣的員工可按五千計算。我國的公積金政策就是借鑑了新加坡的模式。
新加坡的醫療服務方面被評為亞洲第一、全球第六。新加坡擁有亞太地區最先進的醫療保健體系,新加坡及時引進世界高端醫療設備技術,國家每年在醫療設備更新上投入的金額非常巨大,如今的新加坡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醫療旅遊目的地之一。

在新加坡醫療總費用中,個人自付比例占了60%以上,原因是新加坡政府採取的"保健儲蓄"政策。
"保健儲蓄"意思是:為住院,為未來,為老年,為疾病風險積累資金。
儲蓄帳戶只限於支付住院費用和少數昂貴的門診費用,儲蓄帳戶可以一家三代(父母,夫妻,子女)共同使用,而住院費用由國家補貼、個人醫療帳戶和個人三者共同承擔,而不是全額由個人帳戶支付。
持有新加坡PR身份(PR=Permenent Resident永久居民)就醫可享受各種政府醫療補貼和優惠。
(新加坡公民即Singapore Citizen,簡稱為SC,SC持新加坡護照,是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新加坡永久居民即Singapore Permanent Resident,簡稱SPR,俗稱「新加坡綠卡」,一般移民過去的首先是獲得的SPR身份。)

新加坡公民的孩子在接種某些疫苗後得到更多的政府補貼,其中一些疫苗甚至是免費的。永久居民也享受津貼,但接種疫苗的成本高於新加坡公民,例如,卡介苗對新加坡公民是免費的,但對於國民健康集團的永久居民,二次疫苗的價格是17.5元。
在國民保健集團綜合門診中,新加坡公民普通門診費用為10.7元,新加坡永久居民門診費用為34元。
在新加坡信合綜合診所,新加坡公民的門診費是10.5元,而永久居民的門診費是17.5元;
新加坡公民享受專科門診醫療補助的50%和永久居民醫療補助的30%。新加坡公民享受政府最高80%的c級病房補貼,永久居民享受60%的c級病房補貼;居住在B2級病房的新加坡公民的津貼為65%;永久居民獲得45%的津貼。

新加坡實行的是全民免費義務教育。新加坡永久居民繳納的學費僅為外國學生繳納學費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新加坡申請公立學校將優先考慮公民,其次是永久居民,最後才是國際學生。新加坡的公立學校是根據名額和學生的成績來分配的,所以學生不能選擇學校。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質量排名全球第一。新加坡擁有世界公認的、極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出色的教學質量、世界領先教育水平。
很多英美澳高校都在新加坡設有分校,其中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分別為第11,第15名,排名亞洲第一。新加坡在全球素有留學的「黃金跳板」美譽,因為在新加坡學習1-2年後,留學生可轉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繼續深造。

新加坡是世界上極少數積極採取英文和母語的雙語國家。新加坡採取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而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等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
中小學生從小就能同時接受到英式教育和東方傳統教育,不僅培養學生成為精通雙語的人才,而且培養學生成為社會多元化的復合型人才。
新加坡的雙語環境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替代的,因為新加坡百分之七十是華人,具有獨特的中英文雙語環境,所以,英文無法準確表達想法的時,可以通過中文去進行幫助,因此,溝通起來更加便捷準確。

新加坡社會治安良好,教育水平領先全球,這得益於新加坡對於教育的大力投資。
新加坡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國際評測中都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新加坡學生不僅在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測試中幾乎年年排名第一,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在數學能力、閱讀能力和科學素養三方面也都名列前茅。
新加坡教育政策近乎完美,高度體現公平,而且新加坡各地教育水平幾乎一完全致,並且學費也較為統一。小學每月的學費為13新幣(約合人民幣65.78元,1新加坡幣=5.06人民幣);公立中學的學費為每月22新幣。
新加坡公平的教育政策,給新加坡學生創造了健康的學習環境,英雄不問出處,不拼爹、不拼家庭、不拼背景、只拼努力,人人都可成為棟樑之才。

新加坡小學採取的是半天上課,作業很少,因此壓力相對也少。新加坡重視及尊重孩子的個性教育,除了學習正常的知識,還進行實用教育、道德教育、公共知識教育,尤其特別重視雙語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的潛力、天賦和個人興趣。新加坡沿襲的是大英國協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都與歐美國家同步。
新加坡院校專業設置會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通過教育讓學生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新加坡培養人才的辦學理念具有前瞻性思維,非常注重鍛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能力,尤其是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得畢業生具有很強的市場超前意識和實際應用能力。
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是捨得花錢的。每年都會拿出國民生產總值GDP的3%-4%經費投入教育事業。
新加坡歷來以辦學認真,卓越的學術成就享譽全球。中國有句老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新加坡之所以教育躋身世界領先水平,和新加坡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是分不開的。
新加坡的教育非常注重學生的個體培育,不僅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讓學生的潛能得到釋放、培養、良性發展,而且新加坡教育更加注重基本價值觀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思想品格和公民素質的教育。

新加坡被稱為是全球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據國際非政府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發布的2019年度《童年終結數據》,新加坡在全球176個國家中脫穎而出,蟬聯全球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滿分1000分中,新加坡獲得了989的高分。
新加坡的失學率達到驚人的0.1%,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新加坡在分類的醫療保障、教育、營養供給和兒童權益保護四個方面,新加坡都表現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