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為臨時占道經營「鬆綁」,地攤經濟概念股漲停,「擺攤神車」橫空出世……要論近期最火的話題,非「地攤經濟」莫屬。
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台考察時再次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幾天前的記者會,總理就曾肯定「地攤經濟」:「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此前,中央文明辦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今年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在「穩就業保民生」背景之下,地攤經濟顯然有著促進就業、活躍經濟的現實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鼓勵地攤經濟發展也考驗著城市治理水平與社會文明程度。
在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看來,把地攤作為支持中低收入居民就業的舉措之後,還可以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觀,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實踐和探索。
縱觀全球城市,新加坡圍繞「鄰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在培育社區商業、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經驗,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伴而生
鄰里中心源自新加坡政府1965開始推行並長期實施的組屋計劃,主要分布於政府組屋區域內,為當地居民提供完善的生活、社區和商業服務,最終發展成成熟的社區商業中心。
在新加坡社區建設歷程中,政府從一開始就扮演著主導角色,大力推動組屋計劃。
20世紀60年代初期,新加坡住房情況異常糟糕,160萬人口中只有不到一成人擁有自己的房子,超過50萬人居住在狹小擁擠的陋屋裡。於是,政府開始大力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為市民建造公共住房。

新加坡組屋 圖片來源:楊棄非 攝(資料圖片)
1960年至1975年是新加坡組屋計劃「大跨步」時期,數十萬套公共組屋拔地而起,大多數新加坡人住進了政府修建的組屋。伴隨這一過程,鄰里中心開始成形。
新加坡將社區規劃分為三種類型:每1000至1200套住戶配套建設一個鄰里商店;每6000~8000套住戶配套建設一個鄰里中心;每40000~60000套住戶配套建設一個新鎮中心。
1980年前後,新加坡政府為了給居民提供更優質的居住環境,開始為鄰里中心打造豐富的生活服務場景,滿足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在新加坡政府大力主導的組屋計劃之下,鄰里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新加坡原有的傳統社區形態被改變,新的現代社區體系逐步建立起來。
迄今,新加坡已建造近百萬套公共住房,超過80%的新加坡人生活其中,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與此相伴而生,一個個聚合了豐富社區服務和消費場景的鄰里中心經過多年發展,成為新加坡政府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完善政府服務,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關鍵「中樞」。
如今,燈火通明的便利店,具有人情味的社區活動,便利的社區服務早已成為鄰里中心亮眼的標籤。
多元共治
誠然,無論是鄰里中心前期的規劃打造還是後期的治理運營,新加坡政府都起著主導作用。不過,真正要讓鄰里中心實現協調發展,迸發出巨大活力,社區力量的培養不可或缺。
在新加坡,鄰里中心是社區治理的核心及著力點。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以「服務型社區」為目標,新加坡逐步形成完善了「以政府為主導,法定機構組織、民眾參與」的社區治理機制,構建起一套龐大的公共服務體系。其顯著特點是:民眾參與度高、專業的分工管理與服務、事權與責任明晰。
從政府下設部門到機構型組織再到民間組織,新加坡的社區治理組織主體非常多元。多元主體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係,實現了對社區全覆蓋的管理和服務。
以公民諮詢委員會為例,該組織在政府指導下成立,主要負責社區內的公共福利服務以及與其他組織的協調工作。
該委員會可以根據社區居民要求與政府進行溝通,在涉及社區重大問題時向政府建言,如公共運輸線路設置與走向等。在反映居民需要和問題同時,該委員會也將政府的有關政策信息和規劃傳達給居民,在政府和社區居民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此外,源於社區的民眾俱樂部,主要負責興建維護鄰里中心的各類設施和組織一系列文體、娛樂、教育和社交活動。這類俱樂部的活動經費來自於社區,參與主體也是社區居民,可以說是鄰里中心最活躍,「最有存在感」的社區力量。
此外,新加坡還在所有公共組屋區設有居委會,通過組織家政課程、社區聯歡會、消防演練、民眾對話會等活動促進鄰里團結和睦,不斷完善社區服務。
在社區建設初期,新加坡大力培育社區組織力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建設中。許多專家認為,未來在社區治理領域,多元共治是一種趨勢,可以實現居民、社區和政府力量之間的平衡,促進三者良性互動,協調多方利益,最終達到社區的「善治」。
消費場景
以鄰里中心為特色的社區,其建設和治理離不開政府主導和社區力量的積極參與,但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城市的煙火氣「長盛不衰」,離不開多元消費場景的打造和社區商業的不斷完善。

圖片來源:攝圖網
浙江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陳建勝指出:
新加坡鄰里中心的商業模式擯棄了沿街為市的粗放型商業形態,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小區內的零散商鋪,而是立足於「大社區」理念科學設計各類社區服務,滿足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鄰里關係等多樣化需求。
鄰里中心布局了多種業態,包括菜場、銀行、郵政、衛生所、洗衣房、理髮店、快餐店、超市、書店、修理鋪、公共廁所和社區活動中心。完善的商業配套極大地增強了社區居民粘性。
坐落於新加坡西部蔡厝港的第一樂廣場是新加坡政府規劃的高密度組屋住宅區,周邊居住人口近50萬人,是鄰里中心社區商業的典範。

第一樂廣場
第一樂廣場成功的關鍵在於,通過大量親民設施增加社區商業粘度。位於鄰里中心核心位置的第一樂廣場,根據家庭消費特徵均衡布局了多種業態,購物、餐飲、娛樂、其他四類業態的占比分別為26%、25%、17%、32%。營業面積僅有2萬多平方米,卻分布了150多家零售商家,足見其商業活力。
在發展社區商業過程中,新加坡始終根據居民消費需求變化,以及社區網點數量作出總體規劃,並從更宏觀視角將鄰里中心的社區商業納入到城市總體建設規劃中。
去年2月,新加坡本地首個新一代鄰里中心——綠洲台正式面世。綠洲台靠近綠洲輕軌站,毗鄰新加坡知名的榜鵝水道。不同於傳統鄰里中心分布於組屋區域,主要滿足社區居民娛樂、購物及餐飲三大需求,新一代鄰里中心綜合性能更強,增設更多專業服務,同時更好地與城市其他商業區塊實現連接。
正如《跨越邊界的社區》一書所描寫的那樣:
「
城市社區猶如海洋上的一個個島嶼,表面上獨立,但在水面下卻是相互連接著的——所有社區的社會組成方式都能夠發生溝通和相互交錯。
」
未來,新加坡新一代鄰里中心在紮根社區,大力發展社區商業,對社區實現「反哺」的同時,其商業觸角將伸向這座城市更為廣闊的空間。
文字 | 謝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