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模平
在5月4日,歌尚畫廊藉新加坡泛太平洋酒店(Pan Pacific Singapore)展覽空間,為本地油畫家王模平舉辦名為《風·光》的個人展覽,合計展出29幅作品。
王模平1957年出生於中國湖北武漢,1983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後在該院任油畫系副教授,2001年移居新加坡,職業畫家,新加坡藝術協會會員。
王模平的藝術之路發端於嚴謹的學院派美術訓練。湖北美院在中國美術專業教育版圖中位置獨特,他的老師尚揚曾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終身成就獎,在當今中國油畫界堪執牛耳;他的同鄉兼學弟曾梵志,是目前在世的華人藝術家中作品拍賣價格最高的。王模平是一個有抱負、有志向的畫家,這些壓力對他來說無疑是決定性的。然而,神奇的命運卻安排他在盛年之際遠離號角高昂的美術戰場,來到花香鳥語、混沌長夏的新加披。日復一日,南洋的溫情,南洋的暖風,南洋的四野碧波與草木蔥翠終於軟化了他的藝術雄心,也開啟了明媚的變調和弦。
王模平說,「燦爛陽光下大自然的美妙色彩及風中晃動的光影尤其讓我迷戀,也成了我在作品中一直想表達的東西」,「在不斷的實踐摸索後,風中光與色的交響曲最終成了我的一種獨特繪畫語言」[1]。
印象主義是近現代美術專業的普遍認識,但王模平最終卻放棄了印象派所特別追逐的光影和時間表象變化。他的作品有一種強烈的抽離三維世界的企圖,當其他藝術家還在追求焦點透視的光影視距或超寫實主義令人發狂的細節表現的時候,王模平的注意力已經開始轉向降維表達,向二維半或二維平面世界退卻,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東方的、有著古老的哲學和禪學傳統的平面體驗:他刻意模糊空間維度的真實概念,消減焦點和透視造成的視覺帶入感,也不再顧及光線的由來和方向,根據自己的情感發展,隨意在繪畫主體上添加光感。這是一種完全自我的、主觀的藝術觀察和表現,極大地修正了觀眾的參與意識,把觀眾的視野和內心感受從可能逃離作品之外的任何角度拉回作品本身,讓畫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觀眾的導引和駕馭。

▲《秋在水中》 100X100CM 布面油畫 2021

▲《雙溪布洛》 70X77CM 布面油畫 2019

▲《自在》 105X75CM 布面油畫 2021
「一幅好的繪畫作品,一定包含著畫家真實的自我,是自然的流露」[2]。王模平細膩地體會到了熱帶的風與風動之下形成的新的光影關係。「這些時空交錯的符號對應著所謂「碎片式的信息和感受」,並置在平面化的空間裡,顯得龐雜、怪誕又井井有條」,「真正回到了繪畫性,他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能夠表達複雜感受與悖謬經驗的視覺語言」[3]。
尚揚說過,「我一直努力賦予這種思考以獨特的表達,因為這是我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家存在的理由」[4],以此來衡量王模平的作品,可以看出他著力表現的正是他觀念中的客體。從繪畫表現來看,他的作品是當代圖像語言對傳統油畫結構方式和表現目標的創新性顛覆,同時也蘊藏了某些超現實主義元素。
展出作品多數都是強調這種特殊的光影變化,為了凸顯線條的流動性,王模平甚至引入了中國書法中狂草的運筆取勢和延展技巧。縱觀之下,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創作於2020年的一幅《冰鮮蝦》,代表了王模平的當代油畫思維和技術表達境界:畫面中是與大量工業化定製的小粒冰塊混埋在一起的冰鮮海蝦,海蝦若隱若現,冰塊此起彼伏。大概是天氣炎熱的緣故,有些冰塊已經融化,水滴折射著日光,但這種光似乎不是發自一個源頭和方向,雜亂、隨意。海蝦是新鮮的,在大量的、純正的灰度色調之外,偶爾閃爍著略帶黃色的光澤,就連海蝦身體里已經凝固的藍色血液也隱約可見。每一隻海蝦與冰塊一樣,閃爍著完全自我的光澤,無序、混亂、擁擠地排列著,毫無頭緒,毫無道理,但一望而去卻是那麼真實、自然、合理。面對這樣一堆雜亂無章、亂作一團的色彩和光點,退後一步,再退後一步,在某一個瞬間,觀眾的眼前似乎就會跳躍起無數鮮活的、在晶瑩的冰塊中翻動的海蝦,鮮活、明亮、純凈……

▲《冰鮮蝦》 90X140CM 布面油畫 2020
注釋
[1]王模平《王模平油畫集》,2015.
[2]同注[1].
[3]卓克藝術網《尚揚—畫風景,畫的不僅僅是風景》,2018.
[4]同注[3].
(作者為本地水墨畫家、獨立策展人兼國家美術館藝術論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