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慧眼中國環球論壇於前天(7月12日)上午舉行,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財政統籌部長王瑞傑、教育部長陳振聲、貿工部長顏金勇、衛生部長王乙康出席了論壇。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在會上致歡迎辭,談到後疫情時代的發展,下面為歡迎辭原文。
首先,讓我熱烈的歡迎現場和線上的嘉賓,參與2021 年的慧眼中國環球論壇!我也要特別的感謝在場的王瑞傑副總理,以及接下來蒞臨現場參會的貿工部顏金勇部長,教育部陳振聲部長以及衛生部王乙康部長,撥冗參與我們今天的交流,並發表演講。

(李奕賢主席致辭)
慧眼中國環球論壇是通商中國年度的旗艦大會,今年也不例外。隨著政府逐步放寬疫情管制措施,我們今天可以以「線上-線下」的混合方式,歡迎來自世界26 個國家,1500 名與會者共同探討「后冠病疫情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在此,我也要特別感謝中國重慶市唐良智市長、天津市廖國勛市長、深圳市王偉中書記、蘇州市李亞平市長,以及江蘇省惠建林副省長;另外,還有來自東南亞國家,即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Ramon Lopez部長、柬埔寨商務部Pan Sorasak 部長、泰國商務部Dr.Sansern Samalapa副部長,以及泰國數字經濟與社會Newin Chochaiyathip 副部長。他們都將以視頻方式給大會致辭。
肆虐全球一年半的冠病疫情,至今在多個國家和地區,依然是情況嚴峻,未見好轉。雖然某些國家逐步解封,世衛組織則警告若太早解封,這些國家或許迎來新一波疫情爆發的風險。人類社會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冠病的糾纏,恢復正常生活,都是大家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新冠疫情最終將會平息。到時,許多國家和社會將會面對一系列棘手和迫切的問題。政府要解決債務問題,重組經濟,重建公共衛生系統;企業要面對已變質或蒸發了的市場;工友或失去了工作,要重新掌握新技能;家庭要適應居家辦公和學習。冠病疫情肯定會改變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方式,但是什麼改變是暫時性的,什麼是方向性和永恆的,我們還需要時間證明。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財政統籌部長王瑞傑也在會上發言)
要預測後疫情時代,我們可能還要考慮在疫情爆發之前,國際社會已經洞察到的三個大趨勢,它們包括:本土主義,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的抬頭和反全球化情緒的高漲,嚴重削弱了國際合作的意願;數據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鑄造了「中美主導,先進經濟體參與」的世界經濟的格局;一個「相互依賴,相互競爭和猜疑」的中美關係。它的演繹會給兩國和國際社會帶來分裂和不穩定的因素。
冠病疫情的後遺症,加上這三個大趨勢,讓後疫情時代的常態難以預測,所以就有「新常態」和「無常態」的說法。儘管如此,立足於東南亞地區的新加坡,我們致力於推動區域合作與和平發展。我們相信,一個有秩序,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最利於持續繁榮。我們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大,取得1+1=3 的效果。
有鑒於此,去年11 月,東協(也就是東協)和5 個磋商國即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也就是RCEP),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協定。
除了RCEP,全球11 個國家在2018 年3 月簽署了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也就是CPTPP)。他們當中就包括了多位RCEP 成員: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汶萊、馬來西亞、越南和新加坡。
另外,儘管2020 年是全球經濟開倒車的一年,東協卻超越了歐盟、美國、韓國脫穎而出,成中國的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 年首季,東協對中國的投資增長了60%,成為中國外資最大的來源地。
這些發展和數據說明了東協和中國經貿關係持續深化的勢頭,不但沒受到疫情的阻擾,反而體現區域一體化的韌性。今年恰逢是中國與東協建立對話關係的30周年。我們可以期待中國和亞細亞展開更深更廣的對話與交流,探索在經濟和非經濟領域合作的機遇。
實際上,在過去40 年,中國和東協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都不斷地推進,產生了新的中產階級。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東協雖有重疊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差異和互補性。這些因素都是有利於區域投資和貿易的增長。
因此,今年的慧眼中國環球論壇將會針對東協和中國如何深化經貿合作,國際局勢的發展,以及後疫情的場景,進行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