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新加坡為了生存和發展,曾經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後來由於諸多原因被踢出,無奈之下只好選擇獨立的道路。
此時的新加坡,處於一窮二白的國情,超過七成以上是華人,人口只有200萬,人均GDP僅有450美元。
雖然七成以上是華人,但周邊有很多國家對這些華人非常鄙視,甚至仇視。擔任總理的李光耀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大攤子,可謂壓力巨大。
就是放棄漢語,將國語變成英語
此時的這個國家不僅經濟發展有問題,而且淡水都得依靠進口,何去何從,尚無知曉。

李光耀曾經提及這種苦惱,他表示很多國家是主動獨立的,而自己卻是被迫獨立,並且未來的路子根本不知道如何走才好。
此時已經42歲的他,比起以前加入聯邦的日子難過多了。他不僅要肩擔獨立管理的大任,而且200萬人的福祉要在他的管理下實現,這不是一件小事情。
此時的李光耀政府,獨立成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棄漢語,將國語變成英語。為什麼會這樣?
源於當局政府經過認真研究和分析,得到了以下這些結論。這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轉口貿易中心,如果想尋求生存和發展,就得將英語改為國語,只有這樣,大家的思維才能跟上了國際化經濟發展形勢。

有人分析說,新加坡超過七成的華人,直接使用漢語,在管理方面不會更方便嗎?當然會更方便。
但實際情況是,面對當時新加坡所面臨的形勢,選擇英語作為國語,優勢必定大於漢語。後來證明,李光耀的決定是正確的。
揭秘廢除漢語原因
當然,官方對於國語的選擇一直不正面給出答案。一直到2013年,梁光耀在自己《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提及了廢除漢語的原因。
當年新加坡剛獨立時,有人組團遊說總理以漢語為國語,對此李總理非常強硬,堅決不同意。
可能大家不知道當年李光耀對此強硬到什麼程度?他表示說,除非自己倒下,否則不可能讓漢語成為新加坡的國語。
態度之堅決,令人敬畏。後來證明,李光耀作為卓越的政治家,非常有遠見,他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知道未來的世界裡,英語是世界第一通用的語言,選擇英語作為國語,代表的是這個國家向西方看齊,靠近西方,享受更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李光耀表示,過去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給這個國家留下了英語。現在以英語起步,國民容易接受,它與越南不一樣,對方需要經歷放棄法語再重新學習英語這種艱難的轉變。
對於新加坡這個國家來說,剛剛獨立,凡事都是從零開始,如果選擇英語當作國語,那未來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會更強,機遇會更大。

當然,不僅僅是將國語改為英語,就會得到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相反,當局政府從新加坡的國情出發,制定相關的措施。狹小的國土面子資源自然比較貧乏,想快速發展經濟,只能通過吸引外資,以招商引資的方式來發展本國的經濟。
經濟騰飛,GDP漲三十倍
確定了這個目標以後,當任總理李光耀變成了一個大忙人,忙於在世界先進國家進行推銷。他到了美國,遊說各大企業直接進駐新加坡的工業園,而新加坡政府給予了綠色通道,配以相當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企業進來。

新加坡當局政府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對於那些留學歸來的才子們,重金招募。甚至為了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學到手,政府設立了高額的獎學金,鼓勵那些優秀的青年出國留學,畢業以後回到新加坡為國效力。
此時的新加坡,剛獨立時的一窮二白基礎,但包括總理在內的每一個新加坡人,從來沒有選擇放棄,不輕易退縮,面對國家的興盛,大家全力以赴,積極配合政府的每一個舉措。全國上下,通力合作,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李光耀的不懈努力和極力推銷下,新加坡的發展速度不斷增快,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原本大家不看好的新加坡,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這輛新車就駛入了騰飛的快車道,經濟得到高速發展。
不僅如此,他們這種特創的經濟發展模式,變成了國際赫赫有名的新加坡模式,很多國家紛紛前來取經。
1990年總理卸任時,我們得到了這樣一組驚人的數據。1965年獨立時,人均GDP450美元,已經提升到14504美元,相比之下,30多倍的變化。
毫無疑問,與25年前不一樣,此時的新加坡已經列入世界已開發國家行列,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