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嬿婷
新加坡研發可持續監測傷口出血狀況的輕便型智能滲血監測器,以防止失血過多情況。儀器分別在2018年5月與去年10月獲得新加坡和美國專利,目標是希望在一年內推出市場。
樟宜綜合醫院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攜手研發的小型滲血監測器,只要把直徑45毫米、厚度15毫米的監測器安置在已包紮好的傷口上,當傷口滲出1毫升的血,儀器內的感應器就會啟動並響起警報,通知護士檢查傷口,避免失血情況發生。
樟宜綜合醫院腎內科主任及高級顧問醫生蔣昌殷副教授指出,全球的術後出血率在6.3%,雖然罕見,但若沒及時處理,出血情況加劇,失血過多可導致低血壓,甚至死亡。

樟宜綜合醫院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攜手研發的小型滲血監測器。(白艷琳攝)
這個名為智能滲血監測器(Blood WArning Technology with Continuous Haemoglobin,簡稱BWATCH)的儀器,主要針對進行侵入性醫療程序、出血風險較高的病患。
蔣昌殷透露,研發過程在2013年展開,經百多個測試後,監測器證實能探出全部的出血案例。
能準確分辨血與汗等體液
樟宜綜合醫院也在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進行臨床試驗,把儀器安置在250名洗腎病患置入導管的身體部位,監測至少六小時後,確認儀器能探出全部36起出血案例。

只要把直徑45毫米、厚度15毫米的監測器安置在已包紮好的傷口上,當傷口滲出1毫升的血。(白艷琳攝)
監測器主要利用血紅蛋白的吸光功能及電容式水分(capacitive moisture)感應探出傷口出血。
電容式水分感應負責測出流體,才啟動監測器內的光源。由於血紅蛋白能明確吸收525納米波長光,監測器在發光後,若沒感應到應被反射回的525納米光波,就會響起警報。監測器因此能準確分辨出血與汗等其他體液。
目前洗腎病患進行導管置入術後,護士必須每15分鐘至1小時內查看病患的傷口,儘管如此,還是有可能會出現出血情況。
蔣昌殷說:「監測器通過持續觀察,除了提高病患安全,也能減少人力需求,即便護士執行其他任務,也不會忽略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