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這個水問題,
我們好好水一水。
畢竟,
獅城無戰事,
吃飯喝水睡覺,
(糧食安全、水安全、房市或房事)
才是天大的事!
新加坡缺水嗎?
缺!
也不缺!
新加坡屬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氣候類型。
事實上,新加坡平均每月降水天數達15日左右,月均降水量達170毫米左右,這是一個降水極其豐富的地方。再說了,周圍都是海,哪兒還缺水!

但新加坡缺的是可供飲用的淡水,新加坡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數第二位,一直面臨著淡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
缺水原因:
需求大
經濟發達,人口不少,用水量大
供給少
面積太小,儲水太少
怎么喝水?
以前主要靠:
1、收集存儲雨水
(靠天喝水,看老天爺臉色喝水)
2、從鄰國馬來西亞進口
(靠別人喝水,看別人臉色喝水)

長久以往,也不是辦法。
一是不確定性太大,喝了上一頓就沒了下一頓,遠水也解不了近渴啊。
二是時刻面臨水訛詐:
一方面,馬來西亞高價賣水給你,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掙幾個錢,全買水喝了;
另一方面,既然是喝人家的水,當然得看人家得臉色。
萬一把人惹毛了,有錢也不賣了,關掉水龍頭,讓你渴得哇哇叫!
馬來西亞總和新加坡打水仗,
可不是打口水仗,
是讓你渴得流口水!
打個不恰當得比方,
水資源就是新加坡的血液,
水管就是新加坡的咽喉,
掐住了咽喉,
痛得無法呼吸。

有鑒於此,
新加坡發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吶喊,
千方百計、千辛萬苦
灌水、采水、進水、治水、節水,
最終總算能喝上自家的水,
不光自給自足,還能創匯出口,
水流八方,
水滿金山錢滿倉。
四大水喉
為改變缺水生態,新加坡將水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視為絕對必要的一件事。
新加坡提出開發四大「國家水喉」計劃,圍繞「四大水龍頭」開展:進口水、本地集水、淡化水和新生水,其實質是開源與節流雙項並舉。

開源,包括保護和擴大地表集水區、利用高科技低成本生產新生水、淡化海水等;
節流,包括節約用水,調高水價減少水消費量,維護水管水道等。

說白了就是:
用盆接!花錢買!
凈廁水!煮海水!
用盆接
(本地集水)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既然如此,那就接著!
水庫密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通過在下水道、運河、河流和雨水收集池內置雨水徑流收集系統,新加坡在多雨季節收集了大量的降水。
總而言之,雨露均沾,照單全收。
無地不蓄水,無人不節水!
水通過集水區收集流入蓄水池,輸送到水廠進行處理後進入供水管網系統。這座城市三分之二的土地是集水區,基本上已建成的土地、已開發的土地都是水源地,雨水收集並儲存在島上的17個水庫中。

這些集水區大致可以分成三類:受保護集水區、河口蓄水池,以及城市驟雨收集系統。
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占地將近三千公頃,有天然次生林,其土地專門用來收集雨水,並發揮著重要的「綠肺」功能。
該區包括了新加坡主要的水庫 - 麥里芝蓄水池、實里達蓄水池上段、貝雅士蓄水池上段和下段。
麥里芝蓄水池(「賣荔枝」水庫)是新加坡本地歷史最悠久的蓄水池。

既能蓄水,又能觀光,還能娛樂:小孩子跑跳輪滑,青年人談情說愛,大爺大媽們廣場舞KTV,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這樣的蓄水池,請給我來一打!
花錢買
(進口水)
馬來西亞是新加坡唯一的供水國家。在新加坡獨立之前,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先後與馬來西亞簽訂兩份分別長達50年和100年的供水協議。第一份供水協議已於2011年8月31日終止,第二份協議將於2061年到期。
一直以來新加坡都有人擔心,馬來西亞可能會利用水資源優勢對新加坡施加政治壓力。
根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1962年簽訂的供水協議,新加坡每天可從馬來西亞柔佛河取水不超過2.5億加侖(約94.6萬立方米)。
而馬來西亞可以向新加坡收河水費,但價格卻相對低廉:每1000加侖(約3.8立方米)水只賣3分錢(相當於不到1美分)。

新柔長堤
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可以說是一堤多用,一箭三雕:
橫斷柔佛海峽,
連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陸上通道。
堤面中間是鐵路,
西側是公路,
東側是自來水管,
由柔佛州引水供應新加坡。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通貨膨脹了好幾次,房價翻了好幾番,而馬來西亞一直是廉價供水,堪稱愛的供養。
馬來西亞總理表示很受傷,傷心太平洋,悔青了肚腸,總想漲漲漲!

於是,按照劇本,
新馬開始日常撕逼:
馬來西亞:
時代在進步,物價在上漲,9.9還包郵,賣水的這點錢能買到啥?運費都不夠!我要漲價!
新加坡:
漲你妹!
不行,得按老規矩辦事,協議是有法律效力的,就是虧成了狗,你都得這個價賣給我!
要是背信棄義的話,你還想不想在國際市場上混了!
馬來西亞:
我日,當初是誰TM手賤簽的那份SB協議……
新加坡:
呵呵,還好當年機智如我,簽字畫押,這下發達了,賺了一個億!

凈廁水
(再生水)

什麼是再生水?
就是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也就是說:
此刻你喝的瓶裝水,
很可能是由廁所水再生而來!
還能這樣?
這是神馬騷操作?
2002年8月初,在新加坡國慶37周年前,新加坡新生水技術的研發正式宣告成功,吳作棟總理興致勃勃地第一個飲用新生水,從而拉開了國慶的序幕。
你看,
總理喝得,
你喝不得?


被使用過的水會送往供水回收廠
經過處理後送往新生水廠
進行凈化三部曲:
微過濾,逆滲透技術,紫外線消毒
然後就可以
大碗喝了!
目前,新加坡人的飲用水
是新生水和自來水的混合水,
預計以後大部分都是新生水。
新加坡現有5座新生水廠

還有更騷的操作:
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
以水賣水……
新生水賣馬來西亞
新生水,現在除了用來供新加坡本地使用外,新加坡還利用技術優勢低價引入馬來西亞的淡水,經過凈化之後再高價賣回馬來西亞。
爽不爽?
妥妥的中間商賺差價!
有了充足的淡水供應,
新加坡的發展也更加如魚得水。
煮海水
(淡化海水)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那是因為我的周圍都是海!
既然有的是海水,
海水吃得有點咸,
那我們就把海水變淡水!

從1998年開始,
新加坡實施「向海水要淡水」計劃。
海水淡化即是
從海水中去除過量的鹽和礦物質,
使其可以飲用。
目前最具競爭力的技術有
反滲透法和蒸餾法。
海水淡化很燒錢,
但你是要錢還是要命?
呵呵,你都想要?
那就去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吧!

新加坡現有五座海水淡化廠
2005年9月,新加坡第一座海水淡化廠新泉海水淡化廠投入使用,每天提供3000萬加侖的淡化海水(約13.7萬立方米),能裝滿45個奧林匹克標準型泳池,滿足當地約10%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