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衷於整理族譜的長林公會會員林碧鸞(第三排左八)發布自己撰寫的家族史,邀請本地的家族成員共聚長林公會會所。在林碧鸞左邊的是她丈夫鍾強順。(新加坡《聯合早報》/饒進禮 攝)
中國僑網2月2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為陳述祖父生平事跡,新加坡華裔林碧鸞追根溯源整理家譜,過程中不但更認識祖輩,也發現童年時的鄰居,原來是五代同宗的親戚。
新加坡長林公會會員林碧鸞,24日在長林公會會所發布自己出版的家族史《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亞公生平事跡》,50多名家族成員應邀共聚。出席者中最年長的85歲,最年幼的3歲,當中有好些人之前素未謀面。
林碧鸞的丈夫鍾強順也曾整理自家的族譜,受丈夫的影響,她也成為「尋根發燒友」,10多年前開始到中國廣東省揭陽縣的祖籍地探親。
這些年來,她已整理出祖父在新加坡、中國大陸、台灣等地家族成員的關係。「但這些資料只有我一個人擁有,為讓親戚更了解彼此關係,我決定出書講述祖父林運賢下南洋到本地打拚的故事,同時進一步理清祖籍地的其他親戚關係。」
林碧鸞搜集資料的對象包括中國的親戚。如今,她不但整理出高祖父在有300多名後代,還意外發現曾祖父原來有三個哥哥。
「雖無法查出三位曾伯伯的名字,但發現大曾伯父原來有子孫在新加坡,而他們當年其實和我們家住同一村。由於大家同樣姓林,當時聽長輩說,我們是親戚,但到底是什麼關係,大家也說不上來。如今整理族譜才知道,我們有同個高祖父。」
林碧鸞說,曾祖父林奕城當年離開中國,不過1909年來到新加坡不久,相信因水土不服過世。她的祖父林運賢30多歲時同哥哥下南洋後,才真正開始在本地落地生根。林運賢后來成為火爐製造商,發動巴耶利峇的金泉路村民,創辦一所鄉村小學公立新華學校。該小學在1984年停辦。
整理族譜的過程相當吃力,但林碧鸞從中同許多親戚建立聯繫,覺得這麼做很有意義。「我希望趁長輩健在時,儘量收集資料。如果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久而久之,資料就更難找,血緣親戚之間,也就越來越疏遠。」
林碧鸞的女兒鍾慧意出席聚會時,才發現自己的家族原來那麼大。「出席者當中,有一半我之前不曾見過。現在比較認識了,我會更積極同表親之間保持聯繫。」(許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