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屋猶如「現代甘榜」 他願當看護者保留歷史

這些黑白屋,我們不可以擁有,我不可以留這些屋子給我的孩子。我們住在黑白屋,可以說是看護者。我只可以留給孩子住在黑白屋的體驗。
郭貽現從小跟著當公務員的爺爺住在黑白屋,除了建築本身充滿歷史感外,鄰居互相幫助的人情味讓他念念不忘。
49歲的分析師郭貽現和來自上海的45歲妻子Julia原本住在紐約,回到新加坡定居時租住在公寓,兩年前就通過公開競標,向土地管理局租下位於溫斯德路(Winstedt Road)一間建於1940年的黑白屋。
他們希望,能給就讀中一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在黑白屋生活的體驗。

餐廳。(圖:董勵萱)
黑白屋不全是大洋房
本地的黑白屋建於1903年到1941年間,大多是歐洲殖民者和外籍家庭的住所。這些建築因白色的外牆和深色的木製橫樑而得名,建築風格仿造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盛行的都鐸式(Tudor)建築,並融入了馬來亞本土特色。
本地目前還有大約500棟黑白屋,遍布武吉知馬、花柏山、實里達、三巴旺等地。多數黑白屋是國有產業,由土地管理局負責管理。
溫斯德路一帶的黑白屋都是樓房,每層有兩個單位,每個單位都有正門和後門,住戶走樓梯上下,樓房和樓房之間還有草坪花園。雖然不是獨棟的洋房,但是夫妻倆對此非常滿意。
土地管理局網站顯示,這一帶今年出租的兩間面積相似的黑白屋,月租大約在5000元至7000元之間。
Julia回憶說,首次來參觀時,整個單位空蕩蕩的,沒水沒電,只有白牆、地磚、門框和窗戶,以及土地管理局安裝的風扇。
他們花了兩、三個月時間裝修,儘可能保留黑白屋的建築特色,包括挑高天花板、白色門框和黑色窗戶。此外,由於退租前必須恢復房屋原貌,所以他們添置的家具電器都是易拆、易搬動的。

書房也是家庭室。(圖:董勵萱)
客廳冷氣機根本用不上
雖然每個房間都安裝了冷氣機,但夫妻倆更崇尚環保生活方式,利用自然風納涼,因此入住後客廳的冷氣機只開過三、四次,大多時候只是開風扇。
他們最喜歡的黑白屋設計是每個房間都有陽台和遍布的窗戶。陽台不僅可以種植花草,還可以遮風擋雨;窗戶則有助於空氣流通,即使在正午烈日當空,坐在黑白屋裡也不會覺得熱。
不過,門戶大開也帶來了蚊子、螞蟻等「不速之客」,讓一家人格外當心。
郭貽現舉例說:「如果我們在地上掉了一些食物,肯定15分鐘就有很多螞蟻,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它(弄)乾淨、整齊。」

陽台上種了很多花草。(圖:董勵萱)
黑白屋猶如「現代甘榜」
郭貽現和Julia多次強調,這個社區的鄰居都非常友善,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是一個「現代的甘榜」。
他們的陽台上種植了許多植物,但他們坦言自己並非植物專家,而是隔壁鄰居幫他們選擇了植物種植。
Julia說,他們剛搬進來的時候,很快就跟鄰居變得熟絡,大家互相幫助的意識非常強,有時候還會一起舉辦很多活動。
郭貽現說,他們與鄰居的關係非常好,兒子每天也會到隔壁鄰居家玩耍或看電視。
他們家後面的後院還有一個燒烤台和野餐桌,他們有時晚上就會和鄰居聚在一起聊天、喝紅酒。

郭貽現和兒子玩耍。(圖:董勵萱)
希望保留新加坡歷史
黑白屋對於郭貽現而言,不僅是家,感覺也像是在保留新加坡的一點歷史。
Julia也認同丈夫的想法,認為黑白屋對於新加坡建築歷史至關重要。
郭貽現和妻子都非常欣賞黑白屋的設計和外觀,希望這樣的房子可以繼續保留,因此需要一直有人繼續居住在黑白屋。
Julia指出,如果黑白屋沒有人住的話,特別是在熱帶的地區,這些房子很快就會荒廢。
他們的鄰居也都是長期居住在黑白屋,有些甚至住了10年、15年,他們兩夫妻也希望能夠長期居住在黑白屋。
郭貽現說:「這些黑白屋,我們不可以擁有,我不可以留這些屋子給我的孩子。黑白屋都是政府擁有的,所以我覺得,我們住在黑白屋,可以說是看護者。我只可以留給孩子住在黑白屋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