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不少蟻粉和紅螞蟻一樣,認為踏入職場後最重要的就是努力賺錢償還房貸車貸供孩子上學,然後存夠錢早點退休。
然而,對千禧一代(Millennials,1981年至1996年出生,今年介於27歲至42歲)而言,進入職場最重要的,不是拚命賺錢,而是在賺錢的同時,也能「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活。

新加坡千禧一代在尋找心儀的預購組屋。(海峽時報)
《海峽時報》今年8月與市場調查機構Milieu Insight展開一項線上調查,詢問東南亞六個主要市場——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4800名千禧一代(每國800人),職場上哪方面對他們最為關鍵。
新、印、菲、馬、泰五國的千禧一代都不約而同列出以下三個因素:
薪酬公平合理
工作生活平衡
關注心理健康
讓調查公司深感訝異的是,五大東南亞市場的千禧一代向來在不同課題上都意見相左,這是頭一回反饋意見如此一致,就連排名也一樣,實屬罕見。唯有越南的千禧一代持不同意見。
對受調查的千禧一代來說,最最最重要的是:
工作和生活都不會讓他們感到緊張、不能有太多壓力。
25%對領導職位怕怕,28%認為自己工作壓力大

新加坡CBD中央商業區的白領員工。(聯合早報)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新加坡的約百萬名千禧一代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看到領導職位就退避三尺,卻之不恭。
在這群害怕當領導的千禧一代中,有54%說,領導職位帶來的額外工作量和壓力讓他們感到害怕,這個百分比高於其他五國的34%。
有28%的受訪新加坡千禧一代形容自己工作壓力大,這在受訪國家中是最高的。另有29%對自己的職業道路「不置可否」(neutral)。
南洋理工大學的企業心理學助理教授張心惠(譯音,35歲)說:
「我們在成長過程常被叮囑,只要努力讀書考到大學文憑,日子就會好過。結果完成這些步驟後卻發現,這個隧道根本沒有盡頭。大家遲早會意識到,我們需要將自己或自己的家庭擺在第一位。職場上的追求無窮無盡,錢也永遠賺不完。」

下班後有私人時間陪伴家人與愛人對千禧一代很重要。(海峽時報)
公務員Lynette Tan(30歲)則指出:
「不是我們不願努力工作,只不過在如今的職場,無論是加薪、職業晉升或成長機會都看似緩慢,因此工作中必須要有其他吸引我們的因素,那就是工作生活平衡。」
一個有趣的觀察就是:
在58%反饋自己對工作滿意的新加坡千禧一代中,他們的滿意度首先是來自工作生活平衡,其次是公司文化,然後是工作福利。
六個國家的千禧一代不約而同指出,公司領導必須思想開明、善於溝通與激勵員工。他們將這三個領導必備因素排在智力、同理心、人格正直、沉得住氣、技術能力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laid-back)之前。
新加坡千禧一代最憂慮的三件事

示意圖:錢不夠用。(聯合早報)
該調查也列出新加坡千禧一代在工作之餘最感焦慮的三件事:
錢不夠用(51%)
心理健康(42%)
年長雙親(39%)
其他五國的千禧一代的前兩大憂慮是一樣的,但第三憂慮卻是自身體能。看來,父母的老去給新加坡的千禧一代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男性千禧一代會比女性更憂慮年長雙親和感情,他們在職場上的情緒(興奮、高興、恐懼)波動也較大。新加坡千禧一代女性則更常說自己對目前的工作無感、覺得沒意義或覺得沉悶。
幾點啟示……

新加坡的千禧一代。(海峽時報)
一,對賺大錢興趣缺缺不等於無欲無求
千禧一代對賺大錢興趣缺缺,但工作之餘的首要焦慮卻是錢不夠用,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千禧一代對金錢的追求「看得很淡」,純粹是不願將賺錢建立在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與精力去埋頭苦幹。
但這不代表他們對花錢也「看得很淡」。
相反的,本著YOLO(人生只活一次)和FOMO(害怕錯失參與)的精神,千禧一代都很願意在自己身上花錢,趁年輕時積累各種珍貴的體驗,這都是很燒錢的。
二、知己知彼方能留住人
公司領導在激勵千禧一代員工時,不能只純粹靠加薪為餌。這幾年已有不少調查揭露,一旦千禧一代員工認為自己失去工作生活平衡,或者對公司文化不認同時,即使領導提出加薪,也是留不住他們的。
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心理健康都是千禧一代尤為關注的。無論你喜歡與否,新加坡的職場面貌正隨著千禧一代而改變。
與其說千禧一代員工要求多多或很難搞,倒不如說領導們需先搞清他們的心理狀況,才能成功留住人。一旦將關鍵因素搞妥,千禧一代員工又怎會對加薪 say no?
三、不想當領導會否青黃不接?
上述調查中提到的「當領導壓力大」的調查結果,與紅螞蟻在公司里看到的情況基本吻合。以往是磨刀霍霍想儘早取代領導的位置,現在卻是軟磨硬泡都無法說服千禧一代接任領導職位。
然而,一家企業要延續肯定需要薪火相傳,一代新人換舊人。這道難題,恐怕一時半會兒還不是那麼好解。

(海峽時報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