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用路人」可說是人心惶惶。
上周五(23日),吉隆坡市中心印度清真寺路一處人行道突然發生塌陷事故。一名48歲印度籍女遊客墜入8米深坑,至今已失蹤將近一周,恐怕已是凶多吉少。
「深坑吃人」事件後,吉隆坡又發生了另兩起地陷事故,換句話說,短短一周,當地已有三起類似個案,所幸後兩次並未造成人命傷亡。
由於地陷畫面實在太觸目驚心,難免引起當地居民和遊客擔憂,在吉隆坡步行是否安全?
馬國政府事發後已成立包括礦物及地質科學局、公共工程局、皇家警察和吉隆坡市政廳在內的特別工作小組,以研究吉隆坡的地質安全。
但截至目前,有關「深坑吃人」的導因仍無定論,只能從部分專家的分析及過往資料探究一二。
什麼是地陷?
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定義,地陷是因支撐地表的地下岩石層坍塌或鬆動而形成。
用淺白說法來說,就像是積木下方支撐的積木塊被抽走,進而出現下陷。
當地表下的水從岩石的裂縫或接合處排出時,會持續溶解岩石,並逐漸擴大地表凹陷。
此外,乾旱或暴雨以及包括抽取地下水、施工、水管爆裂等人為因素,亦有可能加速地陷的形成。
回到本次事發地吉隆坡,馬國瑪拉工藝大學建築、規劃和測量學院2017年的一項研究曾指出,吉隆坡有兩種不同的地質構造,包括由沉積岩組成的肯尼山地層(Kenny Hill Formation)和具有「高度不穩定的喀斯特成分」的吉隆坡石灰岩地層(Kuala Lumpur Limestone Formation)。然而,目前不清楚發生地陷的位置是否處於石灰岩地層。
上文所指的「喀斯特成分」,可理解為是一種由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
研究稱,過去158年的高速發展導致吉隆坡的地形和地貌出現包括地陷在內的特定變化,而當地的地陷風險自1968年以後開始急劇上升。
但研究也指出,儘管地陷不能完全預防,但能通過準確劃分出高風險區域來進行系統化管理。
馬國地質學家林俊憲博士則指出,全球有許多城市都建在石灰岩上。
「建在石灰岩上並非什麼警訊,重要的是確保在設計和施工前進行適當的調查,並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他也提到,吉隆坡的大多數工程都有遵守一定程度的安全標準。
「現代建築並非說建就建,吉隆坡有很多地鐵,如果未經妥善的調查,根本不可能挖掘隧道,而這些調查有許多是由國際專家所完成的。」
吉隆坡市長麥慕娜也駁斥社媒上聲稱吉隆坡不安全,可能出現「巨洞」的謠言,並強調吉隆坡是建設發展已久的城市,要指控吉隆坡不安全,必須拿出證據。

馬國當局仍持續展開搜救活動。(馬新社)
新加坡也曾發生過類似事故
新加坡過去也曾出現類似路面突然塌陷,出現坑洞的事件,但所幸並未造成人命傷亡。
2022年11月15日,花拉路一帶發生塌陷事故。由於路上出現坑洞,從荷蘭路前往花拉路的支路和相鄰的一條車道關閉長達六天。
建設局調查顯示,當時該路段正在進行公用事業局的深隧道陰溝系統(DTSS)第二階段項目工程。由於一台地底施工的隧道鑽鑿機正在維修,而當時該鑽鑿機前方的土壤鬆動,因而導致路面出現坑洞。
此外,2013年本地也曾發生一連串類似事故。
2013年1月30日,岌巴路突然因地下水管爆裂,路面出現大坑洞。
由於路上有積水,一輛路過的汽車沒有察覺路上有「陷阱」,結果一頭栽進坑洞。
該路坑大約有2米寬,0.5米深,所幸駕駛者沒有受傷。

岌巴路曾因地下水管爆裂而出現大路坑。(海峽時報)
2013年3月5日,金文泰路也曾發生地陷事件,坑洞約寬2米,深度達3米。
當局並未公布地陷導因,但據專家分析,地陷或與地面下的土壤流失有關,有可能是管道破裂或開鑿工程所造成的。
不料,同一路段在當局重新填補數天後,再度出現塌陷。地質工程師指出,該次塌陷有可能是因地下水及河流的酸性水溶解了地底岩石,才導致部分地面上的路段開始下沉。

金文泰路曾出現深達3米的路坑。(海峽時報)
2013年3月16日,兀蘭路亦發生路面坍塌事故。
坍塌造成路面出現約一個車道寬的大洞。事發時正好有巴士經過,所幸該巴士及時閃避,才沒釀成意外。
根據陸路交通管理局調查,坍塌事故是因附近工程牽引地層移動所導致。
該工程引發土壤鬆動,導致一條地下水管爆裂,致使路面發生地陷事故。

兀蘭路曾發生路面坍塌事故。(海峽時報)
時任工程師學會副會長張奇善曾指出,本地一般工程展開前,必須先研究附近地質的成分。
然而,每個地方的地質結構相對複雜,軟質層和硬質層未必均勻分布,因此對工程而言是一大挑戰。
在城市建設中持續在地底穿鑿興建鐵路和鋪設水管,都有可能導致土壤鬆動,引發路面塌陷的風險。
簡而言之,高度發展的城市存在著發生地陷的罕見風險,但其風險可透過必要的調查和系統化管理進行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