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開年不到一個月,新加坡就有幾起涉及青少年的法庭案件,這些年輕被告都未滿21歲:
19歲男子涉嫌在16歲那年,強姦友人的14歲女友;
18歲男子被指替兩名16歲和17歲少女至少八次拉客,每次抽傭100元,案發時被告還是一名17歲學生;
18歲青年兩年前通過社媒平台,幫父親兜售電子菸給朋友。
這些青少年認罪後,都被判入青年改造所(Reformative Training Centre,簡稱RTC)至少六個月至一年。
一般人對於法庭案件刑罰的認知是,若罪成可能會判罰款、監刑或鞭刑;如果嫌犯年紀尚輕並且經評估後適合接受改造訓練,很多時候都會判入青年改造所。
然而,青年改造所的側重點,與監獄有所不同。
簡單來說,後者是為了讓嫌犯所犯下的罪行接受懲處;而改造所的目的,顧名思義則是要幫助青少年改過自新,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
話雖如此,青少年在改造所中的生活,其實某程度上也與成人「獄友」有相似之處。
與感化院不同 入改造所會留案底

位於烏魯勿洛舊址的青年改造所。(檔案照片)
資料顯示,新加坡改造訓練的制度於1957年落實。
此前,年輕罪犯若被判入獄,會與較年長的囚犯分隔開來,在獄中的青少年罪犯區(Young Offenders Section)服刑。
當時設立改造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讓16歲到21歲的罪犯經改造後重返社會。根據現有法令,改造所除了拘留16歲到21歲的罪犯,也包括14歲到16歲曾被判入少年感化院的慣犯。
值得一提的是,與改造所與感化院的最大區分在於:接受改造訓練的都是刑事犯,因此會在犯罪記錄中留有案底。
2018年,青年改造所的最低刑期從18個月,改成至少六個月至12個月。那些在等待案件過堂期間被還押的嫌犯,被判入改造所後,刑期不能從還押的日期算起。
改造訓練分為兩個階段:拘留期(residential phase)和監管期(supervision phase)。
拘留期至少長達六個月至12個月。根據監獄署官網資料,罪犯在這個階段會接觸不同的課程和項目,如懲教計劃、就業技能培訓,個人發展計劃等。

罪犯在拘留期間會接觸不同課程和項目,如懲教計劃、就業技能培訓,個人發展計劃等(聯合早報檔案照片)
當基本刑期結束,罪犯也完成了所需的改造計劃,委員會將評估他們是否適合在監管令下被釋放。假如罪犯在接受改造期間的行為不達標,拘留期可能會延長至36個月。
進入監管期後,監獄署人員會被指派給罪犯,為他們重新融入社會提供協助和指導。罪犯可能會被要求遵循某些指令,如提交毛髮或尿液樣本進行檢驗,或只能待在家裡。
律師指出,不是所有年輕罪犯,都會理所當然被判接受改造訓練。
新加坡社科大學法律教授溫威名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在某些情況下,一名年輕罪犯可能完全沒有展示任何改造的能力,或以其他量刑目標作為優先考量,比如那些犯下極其嚴重罪行、造成極大傷害的年輕罪犯。
與另七人共享住宿空間 須經歷軍訓式生活
年輕罪犯在接受改造訓練時,會做些什麼?
有本地媒體去年到青年改造所進行採訪。
相較於擁有不同「房型」的本地監獄,改造所的住宿空間基本上分兩種:
青年罪犯會睡在23平方米的「宿舍」,相等於兩個停車位,最多能容納八人;
如果是剛被判入改造所、或是行為不良的罪犯,則會被分派到7平方米的牢房,最多能容納三人。

青年罪犯會睡在23平方米的住宿空間,最多能容納八人。(海峽時報)
每間宿舍都設有兩個蹲式馬桶,上方有水龍頭供罪犯在一堵矮牆後面洗澡。

每間宿舍都設有兩個蹲式馬桶。(海峽時報)
每名罪犯在牆上有一個白板大小的寫字空間、一張摺疊桌子、一個裝有牙刷廁紙等日用品的盒子,和一個睡覺時使用的墊子。
除了上述提到的改造計劃和課程,罪犯也得經歷軍訓式的紀律生活,得學習步操等。據悉,罪犯在改造所的前三個月,日子最辛苦。他們也會定期接受輔導。
上課之餘,罪犯也會在監獄官的監督下進行其他活動,如打桌球、玩棋盤遊戲等。
倘若行為良好,還會獲得獎勵,比如能向親人發送更多電子信件、有更多機會參與戶外活動,還有一個「終極大獎」——自己煮一碗泡麵吃。這對平時只吃「粗茶淡飯」的罪犯,簡直是天堂般的待遇。
內政部幾年前曾發布一段視頻,揭露改造所青年的生活,讓公眾一窺究竟:
部分罪犯擔心改造所龍蛇混雜
監獄署數據顯示, 改造所青年罪犯被釋放後的頭兩年,重犯的機率呈下降趨勢。2020年,整體監獄人口的重犯率達20.4%,而青年改造所中只有15.8%的罪犯重犯。

改造所青年罪犯被釋放後的頭兩年,重犯的機率呈下降趨勢。(海峽時報)
不過,青年改造所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罪犯襲擊監獄官或其他罪犯的事件逐年增加。
過去五年,改造所每年平均有300至450名罪犯,2022年共發生13起襲擊事件,不僅比2018年的5起更多,也是五年來的新高。
一名監獄署發言人說,大部分年輕罪犯犯下的罪行,與危害他人或擾亂公共秩序有關。
「他們還在學習改過向善,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還有傳聞說,青年改造所龍蛇混雜,不少罪犯都有黑社會背景。
2016年,就有一名16歲少年請求法官不要把他判入改造所,他聲稱他在那裡有很多「敵人」,還說改造所內「壞人很多」。
據了解,判入改造所的罪犯不論來自什麼背景,都必須共同生活和相處。為了幫助這些青少年脫離幫派文化,他們會不分黨派被納入一個個由10人組成的小組。
溫威名教授指出,很多人以為改造訓練比入獄服刑更輕鬆寬容,其實不然。在很多法庭案件中,被告寧可入獄服刑,也不願被判接受改造訓練。這是因為入獄不一定有最低刑期,也許一兩個星期或一個月就能恢復自由身也說不定。
然而,一旦被判改造訓練,就至少要在改造所內待上六個月至12個月,沒得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