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24日)是元宵節,意味著為期15天的農曆新年已告一段落,但蟻粉家裡是否還洋溢著濃濃的佳節味道?
或許大家還沒拆除家中的新年裝飾,柜子里仍有許多沒用過的紅包封套,一盒盒罐罐的年餅更是堆積如山。
紅螞蟻查了一下自家的情況,發現原有的大約25罐年餅當中,還有10罐只吃了幾塊,甚至還沒拆封。
換言之,過了年後,還有四成年餅沒吃完。

紅螞蟻家中還有10罐只吃了幾塊或未拆封的年餅。(紅螞蟻攝)買家和商家都說年貨剩很多
年餅年年必有餘,相信都是許多新加坡華人面對的問題。
畢竟,農曆新年雖然為期15天,除了訂為公共假期的大年初一至初三,其他10幾天不太可能天天有親友上門拜年。
再加上農曆新年禮尚往來也是一種傳統,人們除了自己購買,也會互相贈送年餅,大家可能早在過年前就預測到,與其說年年有餘,年餅有餘可能還更貼切。
新加坡沒有相關數據,但根據香港食物銀行2023年的一項調查,四成受訪者聲稱家裡還有剩餘的年餅,主要是因親友給得稍多。
弔詭的是,消費者說剩很多,商家卻申訴賣不完。
牛車水年貨市場攤主告訴媒體,今年農曆新年的買氣不是很旺,許多顧客都只是逛逛,根本無意購買,龍年賣出的年餅和零食年比跌了約兩成。
也有商家將導因歸咎於生活成本上漲,人們沒什麼心情過年,更別說花錢買年貨。
於是,攤主往往會在逼近農曆年之際降價,原本一盒10新元的年餅最終價格可能減半,或以「多買多省」的方式搞促銷,反正賣不完的貨品最終也必須丟棄。

有業者說,今年農曆年的買氣不是很旺,許多顧客都只是隨便逛逛,無意購買。(海峽時報)
正因如此,一些顧客明明家裡已有很多存貨,卻會在優惠期多買幾盒,結果不自覺買得過多。
南洋理工學院應用科學學院藥理學和毒理學高級專家梁教授告訴《海峽時報》,他估計春節期間食物浪費率整體會激增兩到三成。
食物浪費除了年貨,也包括一些餐飲業者使用的食材。
幫助企業實踐可持續經營模式的社企發現,餐館廚房和食客在農曆新年期間,會製造約多一成的食物垃圾。
從商家的角度來看,準備過多的食材以及未經控制的食物浪費,或造成約一成的收入損失。
專家也認為,人們對「有餘」的傳統觀念,造成了餐飲業者的一大挑戰,那就是難以在農曆年期間準確預估所需的食材,導致超額採購和過度生產。
春節裝飾生意冷清 無法「存貨」12年

有業者早從去年11月就開始售賣新春裝飾品,但生意一般。(聯合早報)
不只吃的,新春用品大多時候也是一片「剩」況。
在牛車水一帶經營生意的攤主,有些早在去年11月就開始售賣新春裝飾。
然而,由於當時距離農曆年還有約三個月,加上去年年底新一波疫情再現,有業者反映生意較冷淡。
對於新春裝飾,不少消費者可能抱持這種心態:等到春節前幾天才去購買,因為商家往往為了要大量出售剩下的商品,而選擇減價售賣,況且家中適合掛上裝飾品的地方可能不多,也不必大量購買。
結果,商家可能就頭大了,即便低價出售也可能還剩下不少存貨,每年的裝飾品設計又以不同生肖為主題,總不可能12年後再拿出來賣,所以最終唯有大量丟棄。
過年後,家裡還剩有很多紅包封套,也是常有的事。
雖然當局鼓勵人們使用電子紅包,但從銀行外年年都排起等著領新鈔的人龍就能得知,現鈔和紅包封的需求依舊強勁。

銀行外排起等著領新鈔的人龍,可見現鈔和紅包封的需求依舊強勁。(聯合早報)
派紅包收紅包的習俗還未消失,各大企業因此都會推出精心設計的紅包封,感謝顧客過去一年來的支持,顧客收紅包封收到手軟,自然有些無法派上用場。
佳節多多益善 年後藉機行善
新春佳節還有剩餘年貨,說好聽是年年有餘的好意頭,但實際上一點也不環保。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一些業者採取預購的策略。本地一家著名連鎖烘焙店就說,他們今年只接下了約2000罐年餅的訂單,最後還有約20罐未被領取,大年初三商店重開時就以優惠價出售。
一些商家則會事前做好功課,如分析往年的營業數據、市場走勢,以及收集顧客反饋等,更精準地預估生產量。
一家蛋糕店業者採納這個方案,結果發現,春節結束時店內大部分的年貨都已售出,僅剩約3%至7%的年餅。
如果真的碰上剩貨很多的問題,一些業者也會與慈善團體合作,捐贈給特需人士,讓他們也感受佳節氣息;也有業者將食品重新包裝並打折,供顧客選購。

食物銀行的一名工作人員整理公眾捐贈的年餅。(海峽時報)
一名業者坦言:
「年貨和年餅的需求,並不會隨著新春節慶活動告一段落而結束……總是會有人想要的。」
即便如此,這些年餅也有賞味期限,因此業者得留意這一點,真正做到及時行善。
過剩的紅包封套同樣能「重獲新生」。本地媒體報道,過去幾年本地銀行和購物商場,都確保農曆新年製作的紅包封套可再循環使用,比如升級改造為來年的紅包封,甚至是家具用品。
其中,在分行外設立收集站的大華銀行就指出,2022年他們共收穫了2540公斤的紅包封套,是歷來最多。
此外,也有越來越多企業大幅度「減產」,或製作設計有別於傳統的紅包,為環保做出貢獻。
印刷商今年觀察到的一個趨勢是,有很多企業或顧客都希望紅包封套上沒有任何生肖的圖案,或不要以紅色為主,這樣一來就能在其他場合上使用。

為響應環保,一些企業會避開印有生肖圖案的紅包封套。(海峽時報)
電信業者新電信發言人說,他們今年印刷的紅包封套,只占了疫情前的約六成,設計上也少了龍年的應景圖案,目的就是為了能回收。
不管是捐贈、減產,或是在設計上下功夫,本地許多商家在迎接農曆新年的同時,都以不同方式將損失和浪費降至最低。
身為消費者,在慶祝新春佳節時也能為此盡一份力,關鍵就在能否節制,只買所需要的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