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予囤積者多少善意與理解? 義工花六年才勸服對方同意清理房屋

2025年01月25日   •   2052次閱讀

常常聽到新加坡人抱怨患有囤積症的鄰居,將雜物堆滿走廊,不僅阻礙通行,家中堆積如山的垃圾還引來蟑螂和跳蚤等,導致居住環境烏煙瘴氣,更埋下了潛在的火災隱患。

他們的投訴不無道理。

才開年沒幾天,後港91街第971座組屋三樓的一間五房式單位因囤積大量雜物,於1月9日中午12時40分左右發生致命火災,造成三人喪命。死者是居住在該單位的一家三口——60多歲的父親、57歲的母親和19歲的女兒。

新加坡民防部隊花了超過兩小時才撲滅大火,並表示由於單位內堆滿雜物,消防員一度難以進入現場。

按理說,大白天又住在三樓,逃生本不該太難。此事再一次凸顯了囤積雜物的嚴重危害,不容忽視。

後港組屋火患導致一家三口喪命。單位內堆滿物品,相信也是造成救援的難題之一。(新明日報)火災單位堆滿雜物,既難以逃生,也難以求援

TECS消防與安全公司的總經理Shir Khan Amzalah曾在新加坡民防部隊擔任消防員六年。他告訴《海峽時報》,囤積者住所若發生火災,逃生將非常困難。

「囤積的物品會增加住戶通往安全地帶的通行距離,若被物品絆倒,更可能延誤逃生時間。此外,過量的濃煙可能使他們迷失方向,即使對自己的住所再熟悉,也難以快速逃離。」

他補充道,由於屋內囤積的大量物品,消防員在制定進出的求援路線時會遇到困難,因為逃生通道可能被堵塞。

這位擁有30多年消防安全經驗的資深人士還指出,堆放物品的密集度會加速火勢蔓延,而某些物品還可能釋放有毒氣體並產生更多濃煙。

輔導診所Resilienz Clinic資深臨床心理學家Chris Wong解釋說,當一個人被困在火患中,面對威脅時,人體的自然防禦系統「戰鬥-逃跑-僵住」會自動啟動。

他說:「有些人可能會試圖滅火,有些人可能會立刻逃離,而有些人可能因恐懼而僵住,無法行動。」

「人們的反應不同可能基於各種原因,包括神經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差異。」

囤積症患者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65與60歲的鄭氏姐妹住在後港3道一個租賃組屋單位,單位堆滿雜物容不下身,六旬姐妹睡組屋樓下3個月,甚至還因「垃圾屋」著火被迫搬家。但單位內的囤積物日益增多,影響生活。義工幫忙清理多餘的衣服,有超過100件。(新明日報)

然而,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囤積者很少會自行尋求治療。

囤積症是一種深植於心理的負擔。認知的扭曲,情感的缺口,讓這些囤積物品成了某種代替品,也是患者安全感的來源。

有些人囤積物品是為了在物質擁有中尋找安全感,有些人是想保留一些可以讓他們留戀已故親人的東西。還有一些人因為身體或行動不便而囤積物品,一些人則只是為了來緩解孤獨感。

慈善組織「助樂」(Helping Joy)創辦人兼主席吳建麟分享說,2020年他遇到一個個案,患有失智症的七旬老婦體弱多病,獨自生活,陪伴她的只有蟑螂和蛆蟲。

她將撿來的食物容器、紙箱、書籍和舊衣物,從地板堆到天花板,徹底擋住了陽光。

當義工清理她的住所時,他們在牆上發現她用紅筆寫下的華文字:

「停了又停很淒涼,三餐沒的好吃。

誰來拯救我,誰來幫忙我?

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很痛苦。

白牆寫紅字,寫到流眼淚。」

七旬老婦在牆上寫下的字。(Helping Joy)

吳建麟說:

「這真的讓人很難過。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我們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帖來表達自己。但像她這樣的人,只能通過在牆上寫字來傾訴自己的痛苦,然後再用她囤積的物品將其遮蓋。」

吳建麟指出,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即使義工清理了屋內的雜物,囤積者仍會再次堆積雜物。

他舉例子說,

像這位老婦人,義工每周陪伴她,帶她出去吃飯,使她不再需要囤積物品來填補生活中的空虛。

慈濟基金會(新加坡)慈善志業發展室主管邱志豪接受《聯合早報》受訪時說,造成囤物症的原因多元且複雜,難以一概而論。

他強調,解決囤積問題需要耐心,事前持續與事主溝通,獲得同意後再進行清理,一些案例可能耗時數個月,甚至一年。

「慈濟基金會過去五年曾處理17個嚴重案例,有獨居者也有年長者。打掃前要讓對方做好心理準備,也避免使用『丟棄』字眼,不要讓對方感覺不受尊重。」

「讓希望活下去」(Keeping Hope Alive)義工組織創辦人潘迎芬告訴《新明日報》,若遇到患有囤積癖的鄰居,不要與對方發生衝突,應該好好交談。

「有囤積癖情況的人往往心理有些障礙、很孤獨,可能沒有什麼朋友,也十分害怕別人對他們指指點點。所以不要馬上指責對方,可以與他們嘗試溝通、交朋友,讓對方知道你沒有惡意,就更願意與你接觸,聽你的建議。」

蟻粉可以看看以下視頻,聽聽潘迎芬是怎麼用她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囤積者開門,讓她的團隊進去幫忙清理。

潘迎芬向囤積者保證,義工團隊有很多人,可以在三小時內把她的房子整理成「義順最漂亮的組屋單位」。

接著直擊對方的心房,直言她的家裡並不亂,只是需要把東西「歸位」。(情商超高)

當對方說不想麻煩義工團隊時,立即回應「你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我們幫到你也覺得特別舒暢」。

最後,消除囤積者的疑慮,保證丟任何東西之前都會先徵求她的意見,若她需要上廁所,就會馬上暫停整理,等她回來再繼續。

喜悅世界協會(Blossom World Society)的義工項目負責人Justina Soh(22歲)也指出,囤積者往往面臨來自鄰居的嚴重歧視。

她說:

「這可能導致囤積者產生孤立感和對他人的不信任,使得任何人都更難介入並提供必要的幫助。」

她分享說,

在一個案例中,社工花了六年時間進行溝通和建立信任,才成功說服囤積者敞開家門,讓他們進去幫忙清理家中的雜物。

而他們也必須詢問囤積者每一件打算丟棄的物品,包括那些看起來像是垃圾的東西。

「如果這個清理過程處理不當,可能會毀掉多年的努力,甚至摧毀所取得的進展。我們的行為可能無意中讓囤積者更加退縮,並進一步孤立自己。這不僅令人痛心,而且是危險的。」

她呼籲公眾對囤積者多一份善意和理解。

「一旦你了解他們,你會發現其實他們是好人。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雜物,或者可能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做到。」

囤積在新加坡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社會工作者說,囤積在新加坡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加劇了這一問題。

由社區事務署帶領的跨部門囤積管理行動小組,目前密切留意著本地627個嚴重囤積個案,並根據對公共健康和安全的威脅對其進行優先排序。

截至2024年6月,由社區事務署帶領的跨部門囤積管理行動小組,已協助270個案例改善囤積情況,另有357個案例還在處理,比2021年12月的253個案例多。

在後港垃圾屋火患發生兩周後,為了更好地協調社區內的囤積管理工作,全面及可持續地解決囤積問題,1月21日,國家發展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聯合來自社會服務機構、社區組織、私人機構等的28名成員組成家居整理行動聯盟(New Environment Action Team, 簡稱NEAT)。

聯合文告指出,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包括老齡化因素,本地囤積雜物案例數量可能進一步增加。行動聯盟也希望提高公眾對囤積情況的認識,並探討預防措施,以可持續方式從上游解決問題。相關舉措將在日後公布。

家居整理行動聯盟四大職責是:

一、協調負責範圍,優化可用資源和義工,以可持續地處理當前和未來可能發生的囤積案例;二、通過分享最佳實踐經驗,發揮彼此專業知識與優勢,並提升能力;

三、促進家庭和社區參與,及早識別潛在囤積者、與囤積者接觸、支援清理雜物和防止再次囤積;

四、培養社會服務機構專業知識,促進囤積者社會心理狀況和改變囤積行為。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保險:住院/重疾/指數壽險如何守護你的未來
2025年04月29日   •   3078次閱讀
24萬富豪集體湧入新加坡!他們為何對獅城情有獨鍾?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