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加坡因患骨痛熱症而死亡的人數已達18人,創2017年以來新高!

骨痛熱也稱登革熱、斷骨熱,主要由黑斑蚊(伊蚊)傳染病毒。患上骨痛熱的病人會感到發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以及產生麻疹樣的皮疹。

骨痛熱皮疹
病情進一步惡化後,病人會出現骨痛熱出血症,可能導致器官嚴重出血,外在表現有嘔吐帶血和休克等症狀,足以致死。
今年第一季度時,新加坡骨痛熱症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蔡厝港、武吉班讓、兀蘭海軍部、後港德福、大巴窯1巷、芽籠以及景萬岸勿洛等地區。

藍色區域為2019第一季度骨痛熱症高發區
到了11月,骨痛熱症的疫情集中區已經超過1000處,其中蔡厝港最為嚴重,有162人感染骨痛熱症。新加坡環境局在前三個季度發現的黑斑蚊滋生地足足有11600處!

在新加坡,每年7月至8月是骨痛熱症的高發時期。
今年7至10月,骨痛熱的患者數量持續下降,病例由664起下降至193起,看上去已渡過高發期。然而10月剛過,一周內病例便多了309起,疫情大有重燃之勢!

(新加坡衛生部發表的第二、第三季度骨痛熱疫情紀錄)
單從第三季度算起,新加坡患骨痛熱症的死亡人數已達12人,今年總共有18人因骨痛熱症去世,新加坡歷史上的骨痛熱死亡人數最高紀錄是2005年的25人。

2019年新加坡已有13800人感染骨痛熱症,且還有上升趨勢!而新加坡歷史上最嚴重的感染紀錄是2013年的22000多人,其次是2014年的18000人,今年的發病人數有可能成為歷史第三高。
今年由骨痛熱症病情加重而患上骨痛熱出血症的人數有81人,為2013年來最高。

新加坡對骨痛熱症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滅蚊和注射疫苗兩種方法。
為了消滅骨痛熱的傳播源頭——黑斑蚊,新加坡政府截至2017年已經在組屋區安置了5萬個黑斑蚊捕卵器。

新加坡政府還使用過「絕育計劃」:投放了3000隻帶沃克巴克氏菌的雄性黑斑蚊,這種蚊子和母黑斑蚊交配後產出的卵不會孵化。
此外,新加坡的草地上都經過噴霧處理,往草上打滅蚊藥。

至於骨痛熱症疫苗,在新加坡政府醫院和綜合診療所一般都有提供,但疫苗對新加坡最普遍的骨痛熱感染類型防禦效果略低,對曾經感染過骨痛熱的人更有效。

因此,對付骨痛熱,最好的辦法還是防患於未然。
要避免家裡有殘留積水,為蚊子提供「孵化池」。馬桶蓋關好、下水道口封好、水桶倒扣、門窗緊閉都是較好的防禦黑斑蚊入侵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