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12月22日,人民行動黨的一次選舉集會上,時任新加坡總理的吳作棟與李光耀交談。吳作棟是繼李光耀之後新加坡第二任總理。
您對社會進步之源的看法如何影響了您的戰略思維?
之所以會出現文明,是因為人類社會在一定條件下會應對挑戰。哪裡充滿挑戰,哪裡就能興旺發達。 要成功地轉變一個社會,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堅強的領導;第二,高效的政府;第三,社會法紀。
你一定要有信念。你不只是為了讓人民繁衍生息而建造房屋……你做這些事情是因為你相信自己最終肯定能創造一個幸福、健全的國家,創造一個讓人民擁有成就感的社會……如果你只是把人當作動物,喂他們吃食,讓他們好好鍛鍊,吃得膘肥體壯,像狗或貓一樣健康,我認為用這種態度治理國家是行不通的。為了實現想像中的具體目標,一個國家需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
以財產和地位為基礎的特權社會必須讓位給以個人能力和社會貢獻為基礎的社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只有鼓勵人們做出最大貢獻,社會才能實現進步。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人人平等、回報均等的社會。如果實施了這種平等主義的社會制度,那麼那些懶散、無能的人得到的就會和勤奮、傑出的人得到的一樣多,最終會打擊後者的積極性,他們會竭力減少付出。然而,我們雖然無法創造一個回報均等的社會,卻有可能創造一個機會均等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回報多少不是由社會成員占據的財產多少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換句話說,社會應該鼓勵人們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並給予應有的回報。 我不明白對人民愛護有加對一個民族的進取心有多大的意義,我認為這只會降低人們取得成就、實現成功的願望。我相信,要想獲得財富,你就得去田野里種小麥,就得依靠每個秋天結出果實的果園,就得依靠工廠製造維持舒適生活所需要的物品。20年後,我才認識到在分享財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創造財富,那時,為了讓新加坡人民有飯吃,我開始採用過時的轉口貿易模式,以此發展經濟。要創造財富,就要給人民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激勵,這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推動人民力爭上遊,鼓勵人民承擔風險創造利潤,否則就沒有什麼財富可以分享。 你必須有需求,這是至關重要的。在你擁有一件事物之前,你必須想擁有它,而想要擁有一件事物首先就意味著你要有能力發現自己需要什麼,其次還意味著你要有能力訓練自己、組織自己以獲得你想要的東西。我想要的就是為實現經濟現代化創造工業基礎。最後還意味著你要有勇氣和毅力,要敢於改變熱帶地區的傳統生活方式。在熱帶,人們一直都覺得沒有必要在夏天勞作、秋季收穫並儲存東西準備過冬。在世界上很多地區,文化模式都是固定的……只要這種模式一直存在,什麼事情都無法改變。如果貧窮國家想有所改變,必須具備強烈的慾望,按照富裕國家的模式塑造自己。 我們需要的東西可以這樣表述。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社會。你的人民不能渾渾噩噩地奮鬥,必須有明確的改善境遇的慾望……你必須讓人民的回報與付出成正比,因為每個人都想有別於他人。他們想要平等的機會,以顯示自己超過別人的地方……其次,我們需要高瞻遠矚的良性管理。新加坡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管理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最後,我們需要順暢的社會流動性。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能實現復甦,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戰敗後,它們的資本家、經理人、執行官、工程師和工人等都圍繞著同一個目標而奮鬥,即讓他們的國家重新站穩腳跟。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的機會,我們必須保留多種族、多語種、多文化、多宗教社會的活力。在英語成為全世界和網際網路通用語言的時代,我們的優勢之一就是全體新加坡人都接受過英語教育。然而,我們一定不能丟掉我們的基本優勢,那就是我們的原有文化和語言帶來的活力……現實與務實的心態對於克服新問題還是很有必要的。被歷史經歷證明是正確的東西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能輕易改變,這些正確的東西就包括誠信與正直、多元種族、機會均等、精英管理制度、讓回報與社會貢獻成正比、要避免「自助餐綜合徵」,即付款之後儘可能地多拿多要。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福利和補助才挫傷了人們力爭上遊、實現成功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