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加坡的加入,並不只是意味著一座國際化都市、一個新首都。作為新加坡的「嫁妝」,馬六甲海峽將一同併入印尼。掌握海上咽喉的印尼,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巨無霸。
選定新加坡
﹀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音/Crystal 圖/地緣谷
上個月底,印尼部長會議後,印尼經濟與發展計劃部部長班邦・布羅佐內戈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總統佐科已經決定將首都遷離人口稠密的爪哇島。」歷時六十多載的遷都計劃,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
﹀

「 逃離雅加達
作為這個龐大群島國家的首都,雅加達自印尼獨立起就擔負起了繁重的任務,高樓林立,車輛川流不息,數不盡的貨輪從這裡進出,成千上萬的印尼精英穿行街頭。可以說,首都地位締造了雅加達的繁華,然而風光無限的背後,卻是超負荷運載的弊病百出。

由於長期缺少城市規劃,雅加達在很多方面無法跟上的現代需求與步伐,交通混亂、空氣污染嚴重、衛生條件惡劣,加上地勢低洼,周而復始的洪澇問題每年都在造成龐大的損失。2007年的大洪水導致雅加達80人死亡,50萬人無家可歸。
交通擁堵的首都雅加達
﹀

早在早在1957年,印尼開國總統蘇加諾就曾提出過,並明確提議將新首都設在中加里曼丹省帕朗卡拉亞市。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任印尼總統的蘇哈托就提議將首都遷移至雅加達40公里以東南的西爪哇省絨果爾,不過隨著蘇哈托在1998年下台,此提議也不了了之。
蘇加諾,印度尼西亞國父。
致力於民族獨立鬥爭,首任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總統,1967年3月被撤銷總統職權並遭軟禁。
1970年6月21日,蘇加諾在雅加達病逝,享年69歲。
﹀

2008年,時任總統尤多約諾成立遷都研究團隊,研究遷都計劃,不過他在2015年4月從佐科內閣被除名後,遷都研究團隊也跟著解散。而按照5月7日總統佐科的說法,新首都有望落戶中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東加里曼丹與西蘇拉威西省。
歷次新首都位置
﹀

遷都半個世紀沒有成功,除了各方的掣肘與噱頭,分外尷尬的現實更是每次遷都計劃破產的最大殺手。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集中了全國一半的人口和絕大部分經濟活動,可以說是印尼的心臟島。
爪哇島及印尼人口分布
﹀

由於較為狹小,其發展困境日益顯現,經濟體量逐漸飽和,首都雅加達只不過是爪哇島困境的一個縮影。遷都爪哇島內,雖然建設新首都的費用可以省去很大部分,但卻無法根除首都困境,由於爪哇島日近飽和,新首都終將成為下一個雅加達。
遷都島外,經濟發展空間更大、位置更中心而且遠離自然災害。但同時,印尼政府不得不拿出高昂的資金來建設新首都,因為加里曼丹和蘇拉威西除了熱帶森林,幾乎一無所有。
加里曼丹島和蘇拉威西島森林分布
﹀

既在島外又無需太多建設費用,這估計是億萬印尼人夢寐以求的新首都。然而,能夠符合這兩條標準的島外城市,基本沒有。拋開現實因素,新加坡似乎是個完美的選擇。
「 首都新加坡?
繁華的街市、璀璨的海港、國際化的氣質是新加坡帶給全世界的印象。雖然不是東南亞第一大城市,但其知名度早就遠超雅加達,成為亞洲與上海東京和香港媲美的城市。相較於管理混亂的雅加達,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可謂城市規劃中的典範,新加坡人利用智慧激發了這片土地最大的潛質。
新加坡
﹀

自從被迫獨立以來,新加坡幾乎從未放棄重新回到馬來西亞。早在1996年,李光耀就曾提出過重返馬來西亞聯邦的建議,前提是馬來西亞放棄偏袒馬來人的政策。但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認為「時機還未成熟」,拒絕了李光耀的這一請求。
李光耀,新加坡首任總理,新加坡國父
﹀

時至今日,雖然新加坡經濟面貌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困境卻不減當初,繁榮的的經濟並沒有改變它蕞爾小國的地位,自然條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並且正在隨著經濟發展而更加顯露。
由於土地太小,新加坡只能通過填海造陸拓展土地,新加坡獨立時,面積僅僅580余平方公里,經過持續不斷的填海造地,如今達到了719.1平方公里。
新加坡1960到2012填海造陸情況
﹀

填海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然而受制於海峽位置,外拓的海域很快就抵近了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邊界。馬來西亞對此憂心忡忡,印尼也禁止沙石出口到新加坡。此外,由於國防實力弱小,新加坡安全問題一直堪憂,這也是新加坡多年以來謀求回歸馬來西亞尋找堅實靠山的最大原因。
較之於馬來西亞,印尼有著更加遼闊的土地和更為強勁的實力。回歸馬來西亞已經變的越來越渺茫,加入印尼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歷史與文化因素也在為這一可能牽線搭橋。除了中南半島國家,東南亞國家的聯合基因似乎與生俱來。早在公元3-7世紀,印尼群島上國家林立,比如較為出名的室利佛逝、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新柯沙里王國和強大的麻喏巴歇。
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先後侵入。1596年荷蘭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設殖民政府。1945年,印尼爆發八月革命, 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正因為聯合抵抗入侵,使本身關係不大的印尼各部分有了統一國家的觀念,進而促成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成立。
印尼慶祝獨立
﹀

馬來西亞似乎有著更為知名的聯合史,1959和1963年期間,英屬新加坡和英屬砂拉越及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州)相繼被授予自治地位。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在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促成了馬來西亞的最初版本。
1964年的馬來西亞
﹀

以此似乎不難看出,相較於傳統的中南半島國家,東南亞群島似乎更具有聯合或者加入及吸納新成員的歷史習慣。新加坡加入印尼,也許沒有想像的不可思議。
「 雙贏
新加坡成為印尼新首都,絕對可以算是印尼發展的點睛之筆。作為亞洲新興大國,在過去二十年,印尼被世界寄予厚望。
作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和億萬人口的海洋大國,印尼很有可能成為繼中國印度的第三個來自亞洲的世界性新興大國。但與中國相比,印尼缺少一個上海或者香港,新加坡相對於印尼,就如上海之於中國。
以新加坡為首都的印尼
﹀

新加坡的加入,並不只是意味著一座國際化都市、一個新首都。作為新加坡的「嫁妝」,馬六甲海峽將一同併入印尼。掌握海上咽喉的印尼,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巨無霸。

大國首都角色,對於新加坡不止意味著身份的轉變,更多意味著未來新加坡的發展中將有一個強大無比的後盾。作為傳統的資源型大國,印尼擁有廣闊的土地、海洋以及豐富的礦產及石油資源。這些都是新加坡發展進程中的必需品。有了印尼的全力支持,新加坡很有可能比肩紐約倫敦等世界性城市。
然而,新加坡成為印尼新首都,也很有可能只是空想。
「 繞不開的現實
新加坡雖然和印尼雖同屬東南亞國家,兩國隔海相望,然而新加坡宗教自由,各教派相當,而印尼則是傳統的伊斯蘭國家。篤信伊斯蘭教的印尼人,絕對不會容忍自己國家的首都沒有伊斯蘭。

新加坡的加入,只會使它更加孤立、成為茫茫大洋中的一座文化孤島。新加坡人自然落為少數派,這也是當年新加坡毅然從馬來西亞中走出的原因所在。
新加坡所在的馬六甲海峽雖然至關重要,但其偏居印尼西部的地理位置註定它很難扮演一個成功的首都角色。
印尼是典型的西強東弱東西差距懸殊的國家,除了西部的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東部和北部大片地區仍處於未開發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