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用制度並不是解決新加坡所有社會挑戰的萬靈丹,它若以單一、靜態、狹隘的人才與能力衡量標準為依據,將無法建立一個具有多元化優勢且具韌性的社會,以應對明日的挑戰。因此有必要建立「持續的英才」制度,避免讓某一次測試或某個時間點決定終身成敗。

政府施政方針和各部門附錄辯論4月18日進入第二天。教育部長陳振聲下午在國會參加辯論時,闡述了唯才是用制度的四個隱患。
首先,以單一、靜態和狹隘的指標來定義成敗很容易導致社會停滯不前,最終與世界脫節。陳振聲說,接下來政府將更重視人們的多元能力,逐步停止根據小六離校考試成績、平均績點(Grade Point Average, 簡稱GPA),或是否持有大學學位和大專文憑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他也說,全面科目編班制明年全面落實之後,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將更靈活,提供多種途徑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再加上藉助人工智慧等教育科技的計劃,接下來新加坡學生將能夠得到更多客制化的學習體驗。
其次,唯才是用制度有可能導致「一考定終身」的情況出現,仿佛人生軌跡就此固定下來,難以改變。不過,陳振聲指出,每個人以不同的步伐成長,在不同的時間點表現出不同的能力,人生軌跡難以改變「不應該是新加坡社會的情況」。
他也認為,新加坡必須有一個超越教育制度,貫穿人們一生的「持續的英才」(continuous meritocracy)制度,僱主和社會要避免陷入文憑主義陷阱,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為社會做出貢獻,並得到幫助,從挫折中振作起來。
第三,唯才是用制度可能導致社會分層現象。陳振聲指出,成功人士往往聚合一起,形成專屬的社交圈子,而不是分享社會資本。他強調:「我們絕不能聽之任之,否則這將逐漸加大社會分層,破壞國家凝聚力。」
最後,人們也可能誤以為個人才能與努力是成功的唯一因素,而忽略了社會在使人成功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這樣一來,人們就可能不回饋社會、不著力於維護制度和加強社會,也不抗拒社會的分層。
改革技能創前程計劃 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政府將對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進行強化改革,以降低培訓的成本和門檻,讓持續學習、再培訓和提升技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相關課程也得轉化為有意義的就業成果。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月17日在國會參加政府施政方針辯論時說,政府將同行業夥伴合作,制定有效的培訓計劃,包括提供「工作本位的學習」(Work-based learning)的選項。
「工作本位的學習」指的是在現實工作場所或模擬工作環境中,以獲得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學習。
黃循財也說,培訓課程必須更好地策劃與審查,確保它們能轉化為有意義的就業成果。政府將同勞資政三方夥伴討論,如何支持雇員撥出時間參加培訓。

他說:「這些舉措將讓個別雇員受益,對企業也有幫助。與此同時,企業必須將招聘員工的重點從學歷轉向技能,以及投資於雇員的成長。新加坡人也要對這些改變保持開放的態度。」
黃循財說,隨著人們對技能的態度發生改變,學業表現不應決定個人所能釋放的機會,也不應該決定整個人生。「你不會受限於所取得的最高學歷,可以更新自己的技能組合、改換職業跑道、抓住新的契機,以及在人生中繼續前進。
」他也說,一些國家立志於建立提供終身福利的社會,但新加坡的志向是建立成熟的終身學習社會。「這樣我們能為將來做好準備,也準備好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