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新冠疫苗後避免游泳、騎腳車和跑步!
新加坡衛生部更新指引,勸請人們在接種2019冠狀病毒疫苗後,應該避免進行游泳、騎腳車和跑步等運動。根據衛生部發表的文告,人們也應該避免進行舉重、比賽性質的體育活動、球類運動、使用球拍的運動或上體育課。

被列為「安全」的活動則包括:伸展運動、散步、站著工作和做家務。
新加坡衛生部在5日剛公布指引,勸請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和30歲以下的年輕男子,無論是接種第一劑或第二劑疫苗,在接種疫苗後七天內都應避免進行劇烈的體育活動。最新指引更明確列出人們應該避免的活動。
同時,根據新加坡媒體的報道,在新冠疫情下,更多新加坡民眾開始運動或增加運動次數。
據新加坡體育理事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近七成新加坡民眾去年經常運動,是過去六年來的新高。
根據體理會向超過4500名民眾進行的調查發現,在過去一個月內每周經常運動、一個月內每周運動少過一次,以及過去一年來偶爾運動的人去年都有增加。這比例在去年達到87%。

新加坡馬拉松比賽
在個人運動方面,戶外步行和跑步依舊是新加坡民眾首選,參與者顯著增加。騎腳踏車和進行徒手訓練的人則翻倍,超越游泳成為第三受歡迎的運動。
此外,調查也發現有三成的新加坡民眾打算繼續現有的運動方式,不過有65%的國人則希望能回到疫情前的訓練方式。
隨著新加坡將進入疫情後的新常態,新加坡政府認為結合線下線上的運動模式將是未來的趨勢。
疫情下如何參與運動
不建議戴口罩進行戶外運動
一些運動員為了體能儲備,有時會佩戴口罩進行短時間的訓練,但不建議普通人戴口罩進行大運動量訓練。
首先,戴口罩劇烈運動,容易造成心肌損傷。這是因為我們目前佩戴的口罩,大多與面部貼合較緊,口罩本身透氣性較差,產生的呼吸阻力較大,內外空氣流動較不通暢。
而在大強度的跑步運動時,我們的通氣量將增至平時的20~25倍,因此戴口罩跑步,需要自身進行更多的氧代謝和氧消耗。
疫情期間,如何跑步才安全?
第一,隨身攜帶口罩,做好跑前跑後的防護措施。跑步時在較為空曠、安全的區域摘掉口罩,跑後及時戴上口罩;
遠離人群進行拉伸、放鬆,並及時更換乾暖的衣服,避免受涼;回家後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第二,選擇人少的跑步路線。生活在低風險地區的人們可以在公園、運動場等人員密集度低的地方適當進行跑步。
第三,與人群保持安全距離,不結伴跑步。新冠病毒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是飛沫傳播,因此,在疫情期間,最好以獨自跑步為主,並時刻注意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

第四,強度頻度適中,每周跑3~4次。控制運動強度十分必要,一般來說,由於疫情期間不少人的運動量都有所減少,因此在恢復跑步時,一定不要追求高強度,保持5至10公里距離的中等運動強度比較適宜。
新加坡的運動基礎
社區是促進全民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普及運動的關鍵之一。新加坡體育事業的主管機構為新加坡體育理事會,下設全民體育處。
社區負責管理新加坡大眾體育運動的組織管理工作,其工作的重心在於推動大眾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經費投入的重點是全民健身運動,設施設備齊全。
目前新加坡社區體育活動的形式有很多種,在多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支持下,社區體育活動得到不斷發展,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點:
1社區體育比賽
新加坡體育理事會在全國各體育協會的協助下舉行的各類體育比賽,向不同社區的居民提供參加比賽的機會。
2家庭體育活動
為配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運動」,各社區體育俱樂部積極組織本社區的居民參加家庭體育活動。共涉及32項家庭體育項目,如家庭散步、健身跑、游泳及家庭體育日等活動。

3老年體育
新加坡社區體育俱樂部積極組織老年體育活動,如老年體育日、太極拳表演以及門球、百中滾球、棋類等深受老年人喜愛的體育休閒活動。
體育教育
提及中小學體育教育,在國內常常將日本作為模範案例分析。其實,新加坡的體育課程設計極為細密,不像在國內的體育教師就只是帶著學生到操場活動而已:
即新加坡中學最有特色的體育項目OUTWARD BOUND SINGAPORE,要求每位中學生在中三(相當於初三)必須參加的野外生存訓練。有些初級學院(相當於國內的高中)的學生也會有選擇性地參加。
在參加前,學生都要進行體檢,通過了就可以在當季參加訓練,沒有通過的會在下一季體檢合格後補上。
在新加坡的小學和中學裡,體育課更是被明確規定為必修課,課時安排雷打不動,從不會因為學習緊張而取消,即便是陰雨天,體育課也照上不誤。在所有小學、中學的課程表中,都必須保證固定的體育課時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