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降溫措施、高漲的通貨膨脹和房貸利率抑制購房需求,但有部分買家仍願意高價買房。最新數據顯示,本地非有地私宅今年第三季轉售量環比下跌10.3%,但轉售價卻環比上漲2.9%。
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第三季的轉售私宅平均交易價為每平方英尺1550元,環比增加2.9%。其中核心中央區(CCR)的高檔私宅價格連續八個季度上漲,平均每平方英尺2544元。
許多富裕的海外人士在新加坡開設公司或家族辦公室,同時也購買房地產,加上新元走強,扶持高檔私宅價格上升。

儘管全球經濟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與諮詢部高級主管張敏璋仍然預測,高檔私宅價格會保持良好的抗跌能力。
在今年第三季轉手的非有地私宅達到3961個單位,比第二季少了10.3%。
在各區當中,轉售量跌幅最大的是其他中央區(RCR)的中檔私宅,環比下跌14.3%至1135個單位。大眾私宅和高檔私宅的轉售量分別滑落10.1%和3.5%,至2108個和718個單位。
張敏璋受訪時說:「交易量下跌,但價格升高,這是因為屋主依舊漫天開價,而且有能力持守所以不願意減價。願意出高價的買主,是真的需要購房而且有充足的資金。」
第三季各類非有地私宅銷量整體下滑,張敏璋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去年12月推出的新降溫措施導致的延滯效應,以及高利率造成宏觀經濟前景難料。
他預測,今明兩年的整體非有地私宅價格會同比上升7%。地價和建築成本將推高私宅售價,但如果貸款成本下滑提振市場情緒,售價則可能同比升高10%。
外國買家也逐漸減少在本地房地產投資,他們在第三季購買的非有地私宅環比下跌17.1%至873個單位。本地永久居民購買的房子則環比減少11.3%至260個單位。
這兩組買家所購買的單位分別占總數的15.9%和4.7%,環比下滑1.3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
根據戴玉祥產業研究的最新研究報告,美國買家在第三季取代中國買家,成為本地高檔私宅和中檔私宅的最大買家。他們買下的單位占這兩種私宅總數的五分之一。
中國買家把焦點轉向大眾私宅,所購的單位數量占三分之一,在各國買家中數量最高。
報告指出,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穩定,提高中國投資者對新加坡作為安全投資地點的信心。他們現在也對價格較低的私宅更感興趣。
報告預測,今年全年的整體私宅價格漲幅可能放緩至9%,低於去年的10.6%漲幅。明年的房價預料會繼續增長1%至3%,新私宅銷量預計會達到7000個至8000個單位。

李智陞:住房交易漲勢放緩顯示住宅市場開始趨緩
本地私宅和轉售組屋交易漲幅有所收窄,這可能顯示住宅市場開始趨緩。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星期一(11月21日)在新加坡產業發展商公會(REDAS)成立63周年紀念的晚宴上講話時,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他認為,最新一輪房地產降溫措施推出不久,應該繼續留意措施對市場帶來的影響。
「以目前來看,公共住宅和私人住宅市場的交易量在過去一個月趨緩,可能是這兩個市場放緩的初步跡象。我們會努力維持整體房地產市場的穩定。長期來看,這將對多數利益相關者有利,不論是發展商,還是買家。」
他還說,政府在2021年12月和今年9月推出新降溫措施以降低需求,並確保人們謹慎借貸。
李智陞強調,經濟展望不佳,但轉售組屋和私宅價格仍出現明顯漲勢,若政府當時不採取行動,房價可能高於經濟基本面和薪金增速。房價回調時引發的市場波動風險將會加劇,許多家庭和企業將受影響。
新加坡產業發展商公會會長謝仰豐在會上講話時表示,他理解政府出台管制條例的用意,但希望政府能維持親商政策,並協助房地產和建築業者維持可持續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