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電子商務騙案數量在所有類型的騙案中排名第二。
根據新加坡警察部隊數據,去年電子商務騙案數量在所有類型的騙案中排名第二。報案數量從2022年的4762起增加到2023年的9783起。
最常發生電子商務騙案的三個平台,分別是臉書、Carousell和Telegram。

在下單之前,要小心翼翼地檢查賣家的個人資料,確認有驗證徽章,並仔細閱讀了與賣家過去交易有關的評論。
Carousell用戶一旦通過Singpass、手機號碼和電子郵件完成所有三項所需的驗證方法,用戶名旁邊將顯示一個藍色的驗證徽章。
內政部是打擊詐騙跨部門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該委員會上個月發布了 2024年版的電子商務市場交易安全評級。
公眾在那些未具備所推薦的防範措施的商務平台進行交易時,應更加謹慎。具體來說,購物者應「僅與商務平台利用政府發出的文件驗證過身份的賣家交易,驗證方式包括身份證號碼或機構識別號碼(UEN)。
公眾在進行網上購物時也應使用安全的支付選項。例如,蝦皮和Lazada等電商平台使用第三方擔保支付方法,即只有在指定的期限後或買家確認收到訂單後,才會把款項發放給賣家。

警方也指出,最近涉及社交媒體廣告的電商網絡釣魚騙案有增加趨勢。
自1月份以來,已有104名受害者因捲入這類騙案損失至少6萬3000元。
受害者都被吸引點擊Instagram、臉書和TikTok等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廣告。
他們一旦點擊廣告,就會被引導至網絡釣魚網站,並被提示輸入信用卡和借記卡詳細資料或一次性密碼,以「購買」商品。
受害者在發現自己的卡上出現未經授權的交易(與打算購買的商品不同)時,才驚覺自己被騙了。
電子商務詐騙的典型手法
虛假廣告
騙子在臉書上投放虛假廣告,宣傳價格遠低於市場價的熱門商品。受害者看到後心動不已,立刻下單付款,但最終收到的卻是廉價劣質品,甚至什麼都沒收到。
釣魚連結
在Carousell上,騙子以低價吸引買家,然後通過私信發送釣魚連結,要求買家填寫個人信息和支付信息。這些信息一旦被獲取,騙子就可以輕鬆盜取受害者的資金。
私下交易
在Telegram上,騙子會發布一些看似真實的商品信息,吸引買家進行私下交易。這些交易沒有任何保障,一旦付款,騙子立即失聯,買家無法追回款項。
如何防範電子商務詐騙
雖然電子商務詐騙猖獗,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防範被騙。在面對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的商品時,要提高警惕,避免貪小便宜而上當受騙。

在進行交易前,儘量選擇信譽良好的賣家,並通過平台的評價系統了解其他買家的反饋。
儘量通過平台的安全支付系統進行交易,避免私下轉帳,減少被騙的風險。
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連結或填寫個人信息,確保自己的支付信息和帳號安全。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網際網路普及率高,電子商務市場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在線購物和交易,電子商務平台如臉書、Carousell和Telegram在新加坡的用戶基數龐大,成為騙子的主要目標。電子商務的便捷性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這使得騙子有了更多的行騙機會。
網絡詐騙手法日益多樣和複雜,騙子不斷創新其詐騙手法,以應對公眾逐漸提高的警惕性。例如,虛假廣告、釣魚連結、假冒品牌店鋪等手法層出不窮。技術的進步使騙子能夠更容易地偽造網頁和廣告,甚至能夠利用社交工程學手段精準打擊目標用戶。
儘管詐騙案件頻發,但許多消費者的防範意識仍然較為薄弱。許多人在面對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的商品時,容易被低價吸引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此外,部分消費者在進行在線交易時,未能充分核實賣家的信息,導致被騙。
雖然新加坡政府和警方不斷努力打擊電子詐騙,但由於網際網路的匿名性和跨國性質,追蹤和打擊詐騙分子並非易事。許多詐騙分子利用海外伺服器和虛假身份,使得追查他們的行蹤變得更加困難。

大家在網購的時候需謹慎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