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天,新聞版面都被總統選舉的最新發展占據,能突出重圍,引起讀者關注的新聞還在少數。
其中這樣一個新聞話題,就跟兀蘭坊馨樂園幼兒女教師涉嫌粗暴對待學童有關。涉事的33歲女教師在警方接獲報案的六小時內被捕,並將於8月30日控上法庭。
事情引起廣泛關注,與父母愛子之心不無關係,但一些孩子遭到虐待,施虐者竟然是自己的父母。
過去幾年較廣為人知的虐童案件包括:
2016年:24歲狠毒父母在5歲親兒出生幾個月就送給他人收養,接回來1年後就開始對虐待他,不僅把他關進貓籠,還反覆用鉗子夾他臀部與大腿、用菸蒂灼傷他、用衣架打他等,最終甚至把親骨肉活活燙死。兩名被告育有數名孩子。
2017年:43歲的被告與前任妻子生下一對兒女後離婚,2015年再婚,同年被告被指開始虐待兒女,把他們裸身禁錮在廁所,還在廁所安裝電眼監控他們,最後虐死了5歲親生大女兒。被告和現任妻子也生了一對兒女。
2019年:33歲男被告和32歲女被告涉嫌於2014年3月,在振瑞路租賃組屋謀殺年僅兩歲半的親生女兒。夫婦倆育有七名兒女。
2020年:一名11歲女童持續遭29歲親生母親和28歲繼父虐待,繼父甚至用運動鐵桿將女童暴打致死,目睹暴力過程的女童的母親卻見死不救。兩夫妻還有3個兒子,一個是兩人所生的,另外兩個是妻子與前夫所生。
這些案件都有一個共同點:發生在育有多名孩子的大家庭。
但是,大家庭真的較可能發生虐童事件嗎?
專家說:不一定。
多種因素相互造成虐童行為
接受《今日報》採訪的專家認為,沒有研究證據表明,有三個或更多孩子的家庭,會比只有一、兩個孩子的小家庭,更容易發生虐童事件。虐童是多種因素相互導致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Gerard Chung則說,雖然有研究發現大家庭是導致虐童案發生的一個因素,但它的影響還不及社會支持、家庭功能(即一個家庭里各成員的情感聯繫、家庭規則、家庭溝通以及家庭能否有效應對外部事件等),或父母的心理健康等其他因素。
關懷機構(Care Corner)社工Lydia Tan也認為,父母濫用藥物或有攻擊傾向這些因素,比大家庭還更可能導致虐童事件。
承諾心理保健(Promises Healthcare)高級法醫心理醫生June Fong指出,只有在添加了家庭成員後,給家庭系統增加了壓力,才會增加發生虐童案的風險。
但家庭人數多或者貧窮都不是直接導致虐童案的原因,而是這些因素給父母帶來的影響。
「對於一些父母來說,如果困難超出了他們的資源和能力,無法應對養育子女和繼子女的變化,他們可能會採取他們所知道的最快、最方便的方式,也就是通過暴力來獲得服從、維護權威或恢復權力。」

為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家庭提供支持的計劃,如新生兒誕生或孩子上學這些重要的里程碑,可能有助於防止虐待。(聯合晚報示意圖)
June說,一些父母如果無法應對孩子的行為,也可能會虐待孩子。
「研究還表明,孩子表現出的行為越難應付,就越難控制,這就是為何看護者可能會忍不住以體罰來迫使他們服從。」
譬如,最近的研究表明,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兒童遭受虐待的風險更高。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數據顯示,兒童保護服務處調查的虐童案件從2012年的383起,激增至2021年的2141起。
非性侵犯、性侵犯或疏忽照顧兒童的個案,均有增加。其中,去年調查的虐童案件比前年多828起,主要是因為社區合作夥伴(如家庭服務中心)轉介了更多個案。
為什麼某些孩子更可能遭父母虐待?
1. 頭一胎育兒經驗不足,老大較容易遭殃
很多人都說,老大是最幸福,不僅使用的東西都是新的,也能得到父母全部的注意力。
其實不然。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NIE)的國立教育學院心理學和兒童及人類發展學系高級講師Kit Phey Ling博士指出,缺乏育兒經驗可能會導致父母對孩子有不切實際和無法實現的期望。
例如,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時,他們可能會懲罰孩子。
「這種情況更有可能發生在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或繼子女身上,因為父母還沒有意識到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然而,當父母更熟悉自己的育兒角色時,他們可能會意識到孩子的行為是正常的,並相應地調整他們的育兒方法。」
「不過,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們行為的原因和後果,即使在有了其他孩子之後,他們也可能繼續虐待第一個孩子。」

社會若接受體罰,可能會導致虐待形成。(新報)
2. 即使親生也可能會大小眼
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說,父母之所以只虐待其中一個孩子,而不是其他孩子,是因為它們與一個孩子關係不夠親密,或者與其他孩子更親密。
父母可能會因為共同的興趣、或孩子的相貌、氣質、行為等多種原因,而對某個孩子產生更親密的關係。
3. 灰姑娘效應導致繼子女較可能被虐待
童話故事不完全都是騙人的。
在一些虐待案件中,繼父母也虐待繼子女。心理學家說,這可以歸因於所謂的灰姑娘效應。
灰姑娘效應(Cinderella effect)是一個演化心理學術語,指繼子或繼女受到其繼父母虐打、性虐待、忽視、謀殺等其他虐待的比率明顯高於親生父母親子關係的現象。
灰姑娘效應一詞來源於童話《灰姑娘》,在故事中灰姑娘受到了其繼母和繼姐們的殘酷虐待。
專家稱,之所以產生「灰姑娘效應」,一些原因包括:缺乏共同的基因和出生時的依戀,以及要像照顧親生孩子一樣照顧繼子女而產生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