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物產資源稀缺、國土面積不大,如何在顧及人口密度的前提下善用土地,是時刻必須思考的問題。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2019年擔任國家發展部長時就曾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有三個方法,分別是朝上發展、朝下發展,以及向海發展(seaward)。

「朝上發展」,興建高樓,是充分利用我國有限土地資源的其中一個方案。(海峽時報)
黃循財說,土地是任何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對新加坡這般的小國更是如此,不過藉由創新點子就能克服土地的局限,繼續長期取得成功。
但除了創新點子,當局也看似準備不放過任何一寸土地,即使是一些「見不得光」的空間,當局也不放過!
交通基礎建設周邊土地用途可能受限
儘管如此,新加坡還是有些「沉寂空間」(dead spaces),其中一個就是立交橋(flyovers)或地鐵高架橋(viaducts)下的地段。
據統計,新加坡有100多個立交橋和高架橋,當局多年來都在探討如何以更有創意的方式,發展這些橋下的土地空間,讓它們得以「起死回生」。
畢竟,這些空間一共占地約60公頃,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新加坡有100多個立交橋和高架橋。(海峽時報)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房地產系教務長講座教授程天富在刊登於《海峽時報》的一篇評論中,就談及如何讓天橋或高架橋下的空間恢復生機。
他說,高架橋和地鐵軌道下的土地面積,一般介於3000平方米至6000平方米。
他也提出,地鐵系統一直是本地公交系統的支柱,但交通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空間。
他引述國家發展部的預估數據表示,在2030年前,本地土地大約13%的總面積(或相等於9700公頃)分配給了交通基設。
然而,用於交通的土地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程天富舉例,樟宜機場附近的起降航線設有飛機噪音和高度限制,意味著機場周圍有一大片土地,不能用來興建住宅。
「在某些情況下,交通基設周圍的空間未必能有更好的發展用途。比如,地面上的地鐵軌道和高速公路兩側的土地,通常會被劃為交通噪音的緩衝區。」
既能是足球場,也能是農場?
從以上論據來看,新加坡那些可供使用的橋下空間顯得格外珍貴,當局肯定不會放過。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湯申立交橋(Thomson Flyover)底下的空間。
資料顯示,從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這個空間被稱為惠德里路(Whitley Road)小販中心,有多家著名的小販攤位曾在那裡開檔,直到1990年代初期結業。
到了2012年,那裡轉換為一個五人制足球公園(futsal park),吸引許多足球愛好者前去運動。

湯申立交橋下,曾是一個五人制足球公園。(每日新聞檔案照片)
如今,為配合南北交通廊道的建築工程,這個空間已被清空。
橋下地段不容荒廢,不僅有得吃有得玩,竟然還出現過農場!
2017年,西海岸立交橋下轉化為一個夜間藝術市集,之後被社會企業「城食花園」試行城市農場(urban farming)。
由於橋底下缺乏陽光,城食花園必須使用貨櫃種植微型蔬菜和菇類,控制氣溫並確保光線充足。

(取自城食花園網站)
此外,本地許多立交橋或地鐵軌道下的空間,都被發展為運動或社區空間,像是從碧山地鐵站通往宏茂橋地鐵站列車軌道下的地段:

宏茂橋地鐵站高架橋下的空間,如今已改造成公園。(取自公園局臉書)利用地鐵站毗鄰空間 使它們更具活力
橋下空間如何好好發展,近來似乎越來越明朗化。
據報道,交通部和陸路交通管理局正在探討,如何利用蔡厝港地鐵站以及義順地鐵站毗鄰高架橋下的地面空間。

當局正在評估義順地鐵站毗鄰高架橋下的空間,是否有開發的潛力。(聯合早報)
陸交局今年1月19日在網上,為「地鐵高架橋下公開市場租地估值」項目招標。
陸交局答覆媒體詢問時說,交通部和陸交局探討利用地鐵站毗鄰空間的可能性,是為了使這些空間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