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金融界廣泛關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發布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2)。在最新的排名中,新加坡超越中國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3。

那麼,新加坡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取代中國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成就「紐倫坡」。未來新加坡會超越中國香港,成為亞洲第一金融中心嗎?
一、現象:新加坡超越中國香港都在哪些方面?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來看,雖然新加坡能夠超過中國香港,排名全球第三,但是這個評選標準並非統一的。我們來看看:

如果是基於股市,包括企業融資、債券和資管等這些業務來說,當前香港規模比新加坡還是大不少的。而新加坡超過中國香港的有外匯交易量,國際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交易量。
可見,如果你側重前者,則中國香港排位其實更高,若是側重後者,則新加坡排位高。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新加坡的發展潛力。比如來看看航運,同樣作為亞太對外重要的航運中轉站。

2010年中國香港吞吐量為2363萬TEU,排名世界第三與排第二2843萬TEU的新加坡差距不大。
而到了2021年,新加坡已經漲到3747萬TEU排名世界第二,中國香港則下滑到1779萬TEU排名掉到了第九。
針對此項,香港自己也總結了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香港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說,香港港口貨運堆場採用的是短租最長7年,租金經常變動讓貨運企業摸不准成本。而新加坡是一租30年,還有補貼,造成了香港堆場的租金是新加坡的4倍多。
二、分析:如今確實有不少資本去了新加坡,這是為什麼?
其實,另一位香港立法會議員李鎮強說,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但港府實際上並無政策支持,形容是「光說不做」,對業界愛理不理,業界只能自求多福。

而香港政府之所以這樣拖拉不干事,主要是因為香港仍有西式民主的印記,從街頭到議會,都為一些我們看上去莫名其妙的事情動口動手,而發展經濟這些實質問題反而沒人關心。相似的一幕,我們在今年德國,英國身上也看到過。
相反,新加坡這些年更加專注於優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自從2016年以後,它們就迅速抓住了中國一帶一路、亞投行和RCEP等機會。航運對比如此,產業與金融也是如此。
歷史文件不具備現實意義。在這之後,確實不少資本去了新加坡。尤其是這三年疫情,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其實背靠大陸,中國香港才是也必然是亞洲最大金融中心的人,但如果缺少對這個世界金融運行的基本認識,被新加坡超越也是可以預計的。我這裡給2個反證就行了:

1、在上個世紀日本如日中天,對美GDP比例70%+,和今天的中國一樣的情況下,當年東京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為什麼不如香港?
2、今天的印度GDP水平大概相當於中國的2007年,相對排名還比中國2007更高。為什麼孟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如2000甚至1990年的香港?
其實新加坡現在算不算亞洲最大金融中心,還略微有一點爭議,雖然爭議不大。如果香港現狀不改變,再過數後,估計就徹底沒爭議了。
三、預測:新加坡能不能成為亞洲第一金融中心呢?
在我看來,新加坡能不能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最終還是要取決於你是不是唯物主義。啥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就是: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金融中心是要服務於實體的。

也就是說,要想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你就必須高度綁定中國經濟。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左右逢源,但這恰好也是新加坡的劣勢所在,因為左右逢源,所以它很難高度綁定中國經濟。
新加坡畢竟不像香港背後有大樹。新加坡目前真正的靠山仍然是美國,但是關係不算特別緊密。而且在常規股權融資債權融資這種最大宗業務上,肯定規模上干不過香港。除非你把香港和大陸之間的金融交易全部算境內金融活動。
應該說,新加坡的基石還是國際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交易再加外匯交易。但是中國大陸目前正推動大連、鄭州、廣州和上海四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除鄭州主要負責內部自產自銷大宗商品不計算外,其餘的基本都要面向亞太爭奪倉單註冊份額和定價權。

可見,按照亞洲金融中心的變遷史,其實以前就是美國武裝集團+猶太金融的變遷史。早前上海待不住,他們搬到香港,現在香港也待不住,就只能跑到新加坡而已。以後新加坡也呆不住了,估計就是退回到印度的孟買。
如今看來,亞太大宗和外匯及其衍生品交易中心,新加坡確實非常合適,地理位置上等各方面都很合適。唯一不合適的就是那裡現在不是我們的勢力範圍,而是美國的勢力範圍,這一點最不合適,最終就要看新加坡如何抉擇了。
最後的話:新加坡能不能成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關鍵看中美

所謂的騎牆,新加坡其實並沒有比烏克蘭好多少。新加坡現在之所以比烏克蘭能多享受幾天和平,是因為中美並沒有撕破臉。只要中美撕破臉,美國不會留著新加坡,如同美國不會留著烏克蘭一樣。
可見,沒有強大的實力做支撐,新加坡也好,日韓也好,吃多少狗糧,就要給多少狗肉。沒死,是因為時間沒到。反而香港、上海、深圳都可能會成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唯獨新加坡,浮萍一般,多好也仍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