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每13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曾有自殺念頭
新加坡平均每年約有400人自殺身亡,心理衛生學院一項關於自殺傾向的研究發現,新加坡的成年人口當中,7.8%的人曾有自殺的念頭,而進一步去計劃自殺和企圖自殺的各占1.6%。

該研究來自2016年啟動的第二次《新加坡精神健康調查》(Singapore Mental Health Study),研究了本地常見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相關因素、治療缺口,以及成年病患的求助行為。研究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綜合國際診斷(WHO-CIDI)的「自殺傾向」訪問表,在2016至2018年間對6126名18歲及以上的參與者進行了面對面訪談,基本可代表本地的情況。
心理衛生學院醫療研究委員會副主席麥蒂麗蘇巴瑪寧(Mythily Subramaniam)副教授表示:「雖然在我們的研究中,大多數有自殺念頭的人不會進一步去嘗試自殺,但它仍有自殺的風險。識別自殺風險因素為儘早干預提供了機會,從而降低自殺風險。」
研究顯示,自殺傾向與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和婚姻狀況等社會人口學變量之間顯著相關。其中,有自殺意念的女性是男性的1.4倍,18歲至34歲的年輕人是65歲以上的人群的3.6倍。從未結過婚的人產生自殺念頭的可能性是已婚者的1.8倍,而離婚或分居的人產生自殺念頭的可能性是未結婚者的3.6倍。
與大學畢業的人相比,最高學歷在大學以下的人,計劃自殺的可能性要低4.3倍。而最高學歷為中學的人,企圖自殺的可能性是完成大學學業者的5.2倍。在有精神障礙的個體中,雙相情感障礙與有自殺意念的關聯最強。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出現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而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患者更有可能出現自殺企圖。
心理衛生學院副顧問、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克杜發(Ganesh Kudva)表示,應加強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尤其是本地10歲至29歲人群中,自殺是他們死亡的主要原因。他還指出,對於有某些身體和精神障礙,或離婚分居的其他高危群體,自殺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往往涉及家庭、社會和精神健康問題。
克杜發說:「我們應更常關心與傾聽他們的心聲,鼓勵他們尋求幫助、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可以減少自殺傾向。在這方面,每個人,無論是同學、同事、朋友、家人、醫生和社區工作者,都可以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