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為了加速增強自己的實力,擴展自己的版圖。
他選擇了勞動力豐富的印度,並在當地建立了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主要是進行貿易活動,英國將自己的貿易目標鎖定為人口龐大且土地遼闊的中國。

但是處於地理位置的原因,貿易並不是很方便。
所以英國人需要找到一條成本低且邊界的道路,而馬六甲海峽就稱為了英國人眼中的目標。

當時的馬六甲海峽正掌握在葡萄牙人的手中,想要拿下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於是在1824年的時候,英國人撕破協議,將新加坡占領成為自己的殖民地。
新加坡的主宰變成了英國人,但是由於當時的中國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等地。
他們來新加坡只是為了改善生活,內心的歸屬感還是屬於中國。

中國華人的祖國認同感讓作為殖民者的英國人很是反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於是,英國殖民者開始打壓和中國有著深厚聯繫的華人。

重用新加坡人和馬來西亞華人,通過這種方式讓中國華人認清自己站在誰的地盤上。
同時,也讓馬來西亞華人充當中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的溝通者,逐漸引導他們的思維。

在當時,整個東南亞華人的數量是非常龐大的。
他們所建立的商會以及團體對新加坡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社會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

隨著經濟的發展,英國人的政治體系,經濟模式以及文化等也在逐漸滲透著馬來西亞的制度發展。
他們同華人一起將新加坡建立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國家。
新加坡為了紀念華人對當地發展,還成立了海外華人革命基地,建立了孫中山紀念館,感謝華人對新加坡發展做出的貢獻。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持續,殖民地國家陸續獨立,新加坡也出現了一位舉足輕重的人。
他就是中國廣東客家人後代,李光耀。
他的祖輩是前幾批下南洋的華人,生活條件並不好,但是他從小就好學,性格堅毅。

不僅接受過純英式教育,還有中國文學,還有日語,可以說是非常優秀。
他有固定的立場和政治意見,認定新加坡就是新加坡,不是誰的附庸,也不是誰的領地,可以說是長袖善舞。

新加坡屬於典型的實用主義國家,因為李光耀會說多種語言,所以會在面對不同國家的人說不同國家的語言。
而且發音很是標準,贏得了不同國家的好感。

他的這種行為讓新加坡在國際上也受到了歡迎,來往也更加密切。
可以說新加坡的發展是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支持。

新加坡用自己小小的體積,承載了巨大的經濟,可以說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讓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它,它的「首都」位置也越發凸顯。

新加坡雖然逐漸成為了東南亞的「首都」,但是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
新加坡作為一個華人龐大的國家,又處於東南亞。
它又將如何調整與中國的和關係,這將會是新加坡未來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