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去年紅螞蟻介紹過一名「冒牌校友」,今年1月的一篇法庭新聞,竟出現另一名「冒牌校長」。
被告是擁有超過10年經驗的幼兒園女教師,為了讓「薪」情更好,決定申請幼兒園校長一職。
她任職了11個月,所屬幼兒園之後在網上向幼兒培育署提出申請,要將她登記為幼兒園校長。
不料經幼培署查證,發現這位校長有名無實,所提交的學前教育專科文憑、教育部官方文件,以及O水準文憑等四份文件都是偽造的。
幼培署通報警方,揭發女子原來是從網際網路下載文件,用電腦竄改文憑的內容,包括輸入自己的名字、「畢業」日期等。
她曾兩度考取O水準,但英文科目兩次都不及格,因此也以同樣手法偽造O水準文憑,自行篡改成績以符合申請校長職務的條件。
她最終被判入獄兩周。
沒實力沒關係,有錢就行?
上述兩起案件無疑是錯誤示範,但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在網上找到偽造文憑的「樣板」,再修修改改列印出來,而且應徵過程中還真讓僱主信以為真。
這不禁讓人好奇:要製作假文憑並且「矇混過關」,真的有那麼容易?
紅螞蟻絕對不是在鼓勵這種行為,但網上無奇不有,除了現成文憑模板,隨便上網搜尋就能找到各種證書生成工具和應用等,讓人「量身定做」。
還有一種偽造文憑的方法是直接向「專人」訂購,輸出假文憑的效率也很高,但價格不菲。

上網搜尋就能輕易找到能提供假文憑樣本的供應商。(網際網路)
有新加坡媒體日前親身試驗,在網上搜尋「偽造服務」關鍵詞後,藉由通訊應用WhatsApp聯繫上四個能提供假文憑的供應商,不過無法確定他們是否在新加坡「經商」。
這些供應商會先提供訂購單,讓顧客填寫要在文憑上印上的資料,如希望看到的入學與畢業日期、學位名稱、主修,以及學生證號碼等。
供應商會根據這些資料,先發送一個電子樣本,如果交易成功,再把文憑送到府上。
乍看之下,電子版文憑與真文憑十分相似,看不出什麼明顯的差異。
最後,一些商家允許顧客根據原先開出的價格來討價還價。原價介於700美元(約940新元)至750美元(約1007新元)不等,運輸費或另外計算,可進一步「砍價」至630美元(約850新元)。
根據該媒體與供應商的簡訊往來,這些偽造文憑的商家聲稱,他們列印文憑時所使用的紙和原版的相同,也會蓋上同樣的印章,服務相當「周全」。
他們還說,「有很多顧客採用我們的文憑申請工作,結果都成功了」,這句話也許是對方在自我宣傳以說服在交涉的顧客下單,但也不排除這類偽造文憑的需求強勁的可能性。
僱主加強措施辨別文憑真偽

新加坡學府採用「開放源碼證書」(OpenCerts)科技,為每一張證書附上獨特代號,僱主也可透過這項技術核實文憑。(網上截圖)
讀到這裡,蟻粉是否也認同,這些請專人幫忙或發揮修圖功力的手段層出不窮,那是不是人人都能當大學生,沒有人會沒飯吃了?
不過,都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了,為了避免「引狼入室」,許多高等學府和僱主都提高警惕,實行多方把關措施。
以學府為例,新加坡大學、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等,都採用「開放源碼證書」(OpenCerts)科技,而教育機構頒發的每一張證書會在區塊鏈中有個別的獨特代號。
這樣一來,僱主收到應聘者的申請時,就能輕易透過區塊鏈核實。
人力資源公司萬寶盛華新加坡區域經理張玉清告訴新加坡媒體,僱主在初步階段,一般不會要求應聘者提供原版的證書,因為許多公司如今都通過電子平台接收申請。
她說: 「許多應聘者或許就因而想碰碰運氣提交假文憑,看看即便資格不符,是否仍能順利申請到工作。不過,許多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已推出更多措施,使得證書難以被仿造。」
從僱主的角度來看,不少企業也會查證應聘者的學歷和文件,確保過程中萬無一失。
其中一個方法是,僱主會在第一輪面試時,就評估應聘者的技術能力,確認他們的經驗和技能不是亂蓋的。

專家指出,許多僱主會在第一輪面試時,評估應聘者的技術能力。(海峽時報示意圖)
另外,也有一些僱主會尋求外援,聘用第三方學術背景調查公司的服務。一般來說,這些公司經由查證,就能糾出那些偽造文憑的應聘者。
僱主層層把關,以防聘請到求職心切不惜知法犯法的員工,這相信也能有效減低偽造證書案件的犯罪率。
根據法律,若偽造罪名成立,被告可被判入獄長達四年及罰款。
另一方面,如新加坡教育部持續提倡的,在新加坡謀生,除了要有一紙文憑,技術和相關經驗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招聘網站凱業必達(CareerBuilder)總經理維奈杜阿就指出,新加坡有更多的僱主,在聘請員工時已不再一昧地專注於學歷,而是優先評估應聘者的技能。

更多僱主在招聘員工時,不再專注於學歷有多高,而是優先評估應聘者的技能。(海峽時報)
所以說,為了儘快找到工作想動歪念走捷徑,其實不必如此費心費力,因為偽造文憑的行跡最終將會東窗事發,倒頭來還要付出代價,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