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超過40萬人患有糖尿病,南大科研人員研發晶片,從患者血液抽取生物標記評估血管健康。
科研人員發現,一些糖尿病患者體內免疫和血小板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比普通病患高出多達50倍。他們的實驗顯示,過高的細胞外囊泡可導致血管細胞產生更多的血管炎症標記,進而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幾率。
由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李光前醫學院的侯翰偉助理教授和校長蘇雷什教授帶領的團隊因此研發了微流控晶片(Microfluidic Chip)「ExoDFF」,通過更快捷且低成本的方式從個別血液樣本中抽取生物微粒,幫助評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團隊也包括來自陳篤生醫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和學者。
小於一元硬幣的ExoDFF晶片採用離心力和水動力,將血液中較小的細胞外囊泡與其他較大的細胞分離後提取,進行分析。
侯翰偉助理教授說,傳統的血液成分分離機高達10萬元,共需要五小時才能完成分離。相比之下,ExoDFF的成本更低,一個晶片只需幾元,且更快捷有效,可以在一小時內提取高達三倍的細胞外囊泡。
陳篤生醫院內分泌科高級顧問醫生副教授Rinkoo Dalan說:「我們需要在病患的血管狀態惡化前進行及時的風險評估和分層。這項發明可幫助減少病患血管損壞,預防日後患上心血管疾病。」
侯翰偉助理教授表示,ExoDFF的用途廣泛,只需稍作調整就可用於開發細胞或細胞外囊泡治療,如幹細胞療法(Stem-cell therapy)。
團隊目前正在研發供臨床和科研所用的小型自動式分離機,預計可在兩年內投入運作,並在五年內商業化,更大規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