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令和沿用父親的招牌「老吳菜頭粿」,繼續在珍珠坊熟食中心炒著一盤盤香噴噴的菜頭粿。(取自8視界新聞網)
(新加坡訊)65歲的吳令和靠著平易近人的微笑和招牌菜頭粿擄獲食客芳心,就這樣每天開開心心、平平靜靜地賣了40年的菜頭粿,跟許多小販一樣,憑著自己的手藝辛苦養大4個孩子。但跟其他小販不一樣的是,他是一名失聰人士。
《8視界新聞網》報道,新加坡失聰的小販並不多見。小販需要與食客交流,每一名食客的需求又不一樣,無法聽到食客說話的吳令和如何克服這方面的挑戰?
帶著助聽器的吳令和通過手語翻譯員告訴記者:「我會讀唇語,再加上我們的菜單只有白的、黑的、還有黑白菜頭粿三個選擇。食客只要比手勢說要打包還是要在這裡吃;要辣椒(或)不要辣椒就可以了。沒有什麼問題。」
冠病疫情期間,人人都得戴口罩,這對於靠著讀唇語的吳令和來說,無疑是一項挑戰。但當小販多年的他自有一套方法。為了更方便顧客點餐,吳令和和同為失聰的妻子自製了「菜單」,貼在攤位前。
新加坡環境局人員也特地在他的檔口前貼上告示,通知食客吳令和是失聰人士,籲請他們諒解。

吳令和通過手語翻譯員接受記者的訪問。(取自8視界新聞網) 堅守父業40年
吳令和坦言不太記得自己是天生失聰或是因為小時候發高燒所導致,但除了偶爾不太明白大家在說什麼,自己的童年過得十分快樂,和姐姐、弟弟以及其他孩子的童年沒什麼兩樣。
「當時我的父親在和我說話時,我沒有助聽器,所以我可能不太理解他在說什麼。但是他教會了我很多。」
吳令和讀完六年的失聰小學之後,便出社會到工廠學技當焊工,有空時便會和姐姐與弟弟一起到爸爸的菜頭粿攤位幫忙。
「我負責在後面炒菜頭粿。我的父親最愛我炒的菜頭粿。」
吳令和的父親和母親在1980年代相繼過世後,三姐弟便一起經營生意。但弟弟隨後離世,姐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留下26歲的吳令和獨自繼承父業。他沿用父親的招牌「老吳菜頭粿」,繼續在珍珠坊熟食中心炒著一盤盤香噴噴的菜頭粿。

吳令和的4名子女。(取自8視界新聞網) 非常驕傲能靠菜頭粿帶大子女
1993年,吳令和決定將攤位搬到錫安路河畔熟食中心。攤位前貼著他和多位明星的合照,以及他多年來贏得的美食獎狀,證明了他的廚藝名不虛傳。
他驕傲地表示,許多旅客遠道而來,就是為了一嘗他的菜頭粿。
「日本人和歐美人比較喜歡白的菜頭粿,新加坡人就比較喜歡黑的。」
吳令和一天可賣上500到700盤的菜頭粿,到了周末則可賣上700多盤。他每天早上11點多開始準備開檔,一直到晚上9點收檔。就這樣一路走來,靠著賣菜頭粿帶大4名子女。
如今,4個孩子都有各自的事業,其中3人更已成家。吳令和表示,子女們不太願意接手菜頭粿攤位,他也不會勉強,但對菜頭粿充滿熱忱的他還沒有退休的打算。
「看到顧客把盤上所有的菜頭粿都吃完,那是讓我最高興的事情。能靠著賣菜頭粿將子女們帶大,我感到很驕傲。我會一直做下去。」

吳令和和妻子的自製「菜單」、環境局人員在檔口前貼上告示。(取自8視界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