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又該如何學會「放手」?
新加坡高水平的教育一直為人津津樂道,連帶著,新加坡的父母在許多人眼中也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在行的形象。雖然因為不同的教育觀念,新加坡的父母們在教育孩子上,和中國的父母有一些不同。
但是,在過度保護孩子方面,新加坡父母和中國父母並沒有什麼區別。比如很多家長就算犧牲了上班時間,也要把課本、零花錢等送到學校去。
1
新加坡很多小學都對家長給予孩子過度關心的行為表達了明確的反對。比如新加坡國專長老會小學張貼告示,敦促給學生送來遺忘在家的物品的家長,立即「轉頭離開」。

武吉知馬小學也在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中說,在一個學期之內,學校接到超過60次學生家長的要求,請他們把作業或零花錢等遺忘在家的物品轉交給學生。校方在信中通知家長,學校老師將不再中斷上課把物品交給孩子。校方稱:「我們相信這種方式可以教育孩子對自己應該帶的東西和行為負責。」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聖嬰女子小學(大巴窯)。該校校長瑪格麗特•譚女士寫信告訴學生家長,近期學校接到家長轉交東西給孩子的請求激增,她敦促各位家長教育孩子獨立解決忘帶東西的問題。譚女士在信中說:
「如果(學生)來學校後發現忘帶了東西,我們希望(他們)能鼓起勇氣告訴老師。讓學生勇於承認自己的疏忽大意,也是在培養他們正直的品格。」
2
當然,這些也只是過度保護在一方面的例子,但也可以看出,這樣的過度保護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利於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有社會擔當的人。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學會放手呢?一位新加坡的家長分享了她的做法。

退一步,讓孩子獨立學習
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做到最好,這是一種天生的本能。但有時,很多家長都無法很好地把握那個度。比如身在在操場上,卻不讓孩子盡情地跑步。
所以家長們第一步要做,就是學會相信孩子,嘗試讓他們獨自進行一些活動,雖然一開始的失控感會讓人很難受,但是,幾次下來,會明顯地發現孩子身上可喜的變化!
給孩子探索的空間
處於父母們的國度保護之下的孩子,如果你問他們,「你想做什麼?你喜歡什麼?」他們往往只會回答這麼幾個字,「我不知道。」
身為父母,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無可厚非非的,但是如果因為自己的擔心就阻止孩子離開自己的保護範圍,那就太不應該了。只有當父母讓孩子離開去自己探索時,孩子才會離開他們的舒適區,他們才會學習到全新的東西,體驗全新的事物。

接受孩子的興趣
作為父母,需要非常開放,需要幫助孩子找到一些選項,幫助他擺脫那種別人眼中的失敗的感覺,並嘗試別的東西。
在新加坡,經常會有父母強迫孩子進入根本不適合他們的初級學院,結果是孩子的表現相當糟糕,不到一年就被學校勸退,但是當這些孩子進入理工學院時,他們真正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作為父母,應該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對孩子有信心
對孩子有信心,這是最最重要,也最最基礎的一點。很多父母的過度保護心理都是源自於對孩子的不信任,這些父母不相信孩子可以獨自完成任務,不相信孩子可以保護好自己,不相信孩子可以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好好生活......
孩子的學習能力、成長能力都是迅速的,在學校,他們還有老師、同學,他們有很多途徑去讓自己獲得幫助,家長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他們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