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一書第八章「我的經驗總結」。
1、英文多用,華文就弱,華語多說,英語就沒有那麼好,這是沒有辦法的。家長說要孩子華語好,我說,不要勉強孩子,這是雙語的拉鋸戰,到現在還沒完,這將是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
2、作為華人,你英語說的再好,在西方人眼裡,你還是華人。要是你沒有華文文化和華語,那是很可悲的。當年我們倘若沒有改變制度,推行雙語政策,那我們的英校生只學英文,就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我推行雙語教育的決心並不為討好群眾,這並不是為了拉票討好選民。我自己學習華文的動力是自尊心,而不是經濟方面的利益。當年我安排長子顯龍到華文幼稚園上課並在華校完成中學教育,另外兩個孩子也接受華文教育,當時的中國還未崛起,因此這與經濟利益無關。
3、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讓數百萬人在幾十年間構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語言實驗室之一。這並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之所以推行雙語政策,是要人民在充分掌握英語作為行政語文,與西方世界順暢溝通的同時,也以母語教育維持和傳承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帕米爾語圖書書架

馬來語圖書書架

中文圖書書架

英文圖書書架

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幾十年來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利用寒暑假去體驗這種最適合華人學習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家庭精英教育的必修內容。
經常有人問:「孩子應該從什麼年齡學習英語?」「應選用什麼樣的兒童英語教材?」「該不該送孩子參加英語培訓班?為解答家長們的困惑,一些兒童英語學習的專家、學者、教師對這些問題一一解答,但這都不是低齡兒童學好第二語言的本質。
世界著名的《韋氏英語詞典》的編纂者韋伯斯特從小就能講四種語言。因為他生活在一個父親只與他說英語,母親只說法語、祖父只說德語、保姆只說北歐地區本族語言的家庭環境中。結果,小韋伯斯特居然毫不費勁、自然而然地掌握了4種語言。而在新加坡熟練掌握四種語言的人不是語言學家,他們可能是:出租司機、家庭主婦等等你意想不到的普通人。
在我國,中央民族大學有很多教師是少數民族人。他們的子女大多既能講本民族語言,也能講漢語,特別是維吾爾族教師的子女幾乎普遍能使用維語和漢語。這是因為教師們非常重視子女本民族和漢語的雙語培養,日常生活中注意多跟孩子講本民族語言,讓孩子參加本民族朋友的聚會,使孩子從小就處在良好的雙語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也就自然、輕鬆地掌握了兩種語言。
社區圖書館鼓勵說中文活動

研究表明,只要為0—12歲的孩子提供一個合適的英語語言環境,他們幾乎可以無師自通。而錯過了這一關鍵期,年齡越大,學起來就越費勁。而短期的雙語環境也能給他們帶來益處,為他們學習語言增加內在動力。0-6歲孩子的語言接收系統呈開放狀態,能夠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最可怕的是把學齡前兒童送進語言培訓班,讓他們坐這在教室里而日漸對英語失去興趣。
0——12歲孩子還處於自信心建立的關鍵時期,新加坡和我們有同一個母語體系同一個民族,對於低齡兒童不會因為不同膚色和種族感到難以融入,反而中文的優勢還能更好的建立她的自信心。
在新加坡中文說得好的感覺就像在中國大家看抄著一口流利英文的孩子一樣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