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理工學院時念大眾傳播,大學選修的是心理學,現在卻和黑水虻及廚餘打交道。
年輕企業家不斷勇敢躍進、不設限,發掘人生中其他的可能性。投身於「轉廢為寶」的行業後,他希望為食品業的循環經濟做出貢獻。
用廚餘喂養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待它們長成幼蟲後用來製成其他動物的飼料。這樣的模式,既能為原本要丟棄的廚餘找到新用途,又能製造出新的營養來源,可謂是一舉兩得。在現今朝向「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更是潛力無限。
Ento Industries創辦人潘頌恩(33歲)做的正是這樣一門生意。

▲黑水虻
- 從市場行銷到生物科技 -
潘頌恩原本的專業是市場行銷。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一家生活時尚品牌公司,擔任市場行銷人員,經常穿著光鮮,出入各種產品發布會、媒體見面會、時尚活動等。後來,他加入一家化工產品公司,做的也是產品行銷。
2016年,為了協助面對健康問題的岳父,他決定和妻子一同加入岳父的廚餘管理公司——重南(Tiong Lam Supplies)。除了學習運營,他也負責開發業務。
工作過程中,他因為經常接到客戶關於處理各種廚餘的詢問,開始探尋起其他處理方法。這促使他在2020年成立Ento Industries。

▲研究如何將廚餘「轉廢為寶」,潘頌恩獲得星展銀行基金的支持。
從和人打交道到和「蟲」打交道,潘頌恩面對每個階段的挑戰時都全力以赴,並設定了目標。他說:「我喜歡不斷學習,探索任何可能性。以前從大眾傳播轉去念心理學,是希望能將兩種知識結合,加深技能。來到重南,我發現岳父一直以非常傳統的方式做生意,不太管宣傳和品牌形象,便希望用自己市場行銷的經驗,讓更多人認識廚餘管理和它對環境的貢獻。」
說到挑戰,對潘頌恩而言莫過於研究廚餘的生物處理法。他表示,從一竅不通到選定黑水虻、設立養殖設備,整個過程醞釀了一年多。
當中,他考慮過很多種方案,例如,將廢料的沼氣轉化為生物燃氣、綠色能源,或是用蟋蟀、黃粉蟲幼蟲來分解廚餘,但他發現它們都沒有比黑水虻來得高效。黑水虻能吃下本身體重兩倍的食物,且生長速度驚人,是名副其實的大胃王。
- 用廚餘調配「秘密食譜」 -
除了上網搜尋資料,潘頌恩也親自到國外不同的公司考察,希望能引入一些成熟的技術。然而,他後來發現國外的技術並不能全數照搬,因為每個地方的廚餘成分和品質都不相同。
與此同時,他向本地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尋求合作。他認為,這些權威機構里有最好的科學點子和技術,而作為一家企業,他能幫忙讓這些技術商業化。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經過一番努力,公司如今已發展出一套適合喂養黑水虻幼蟲的廚餘配方。這套包含不同廚餘成分的配方就像廚師的秘密食譜,配合濕度和溫度的控制,能確保幼蟲長大,吃得滿足,不會爬出托盤外。
「黑水虻的生物循環周期本來就不長,通過調整廚餘配方,我們成功把從卵到幼蟲的生長期從18天縮短到15天,再減至現在的12天。」
潘頌恩表示,科研工作將會一直進行,因為做研究就是這個行業的根本。為此,他現在也聘請了自己的研究員,希望能進一步提升技術。
目前,他設在大士的養殖場每天可處理約兩公噸的廚餘,供400公斤的幼蟲分解。
- 昆蟲喂貓狗漸被接受 -
潘頌恩表示,過去他們只能向工廠回收和處理豆渣、麵包和過期食品等偏乾性的廚餘,但現在已能夠處理更多種類的廚餘,包括果皮、菜根、咖啡粉和肉類等。這些不同的成分能滿足幼蟲的營養需求。
原本,乾性廚餘只被用來製成魚和家禽的飼料,但現在他們能夠用幼蟲來分解廚餘,然後把幼蟲拿去喂養更多不同的動物,而且營養更加豐富。經過烘乾或冷凍的蟲體,可以直接用來喂魚、鳥、雞和烏龜等,也可摻入貓和狗的食物中,讓它們攝取更多蛋白質。
此外,幼蟲還可和三文魚皮、雞蛋一起混合製成狗餅乾。不久前,潘頌恩也與本地新鮮寵物食品製造商PetCubes合作,推出一款混合了豆渣的食物泥。該產品可提供比牛肉多三倍的蛋白質,比菠菜多兩倍的鐵質,同時還含有必需的胺基酸。
「和幾年前相比,現今的養寵一族越來越傾向於選擇高質量、高營養、天然無添加的寵物食品,也更願意接受來自昆蟲的蛋白質。」

幼蟲作為食物,其排泄物則可製成有機肥料,幫助植物生長。潘頌恩表示,每100公斤的廚餘,可生產出20公斤有機肥料和15公斤的飼料。
「用幼蟲來喂養的魚和家禽,之後會成為人類的食物,人類食用時會產生廚餘,廚餘又被用來喂養幼蟲。一個可持續的循環鏈,就此形成。」

- 要擴大廚餘回收量 -
對於黑水虻養殖,潘頌恩表示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也不禁回憶起剛開始試驗時,曾發生幼蟲爬滿地的可怕情景。
「那時是因為我們的食物不對,幼蟲才會『離家出走』。可以想像嗎?幾十個托盤的幼蟲都爬了出來,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把它們都掃起來!」
令他難以忘記的,還有第一次在重南看到成堆廚餘的情景。數以噸計的廚餘在眼前,令他驚訝之餘,有些感概。
接下來,潘頌恩將繼續和妻子並肩作戰,進一步擴大廚餘的回收量,建立更完善的養殖系統。他透露,其實他們的廚餘來源已從原有的工廠,逐步擴大到了醫院和餐館。不過,他們目前仍只能回收「食前廚餘」(pre-consumer food waste),也就是未經食用的廚餘,以便更好地為幼蟲的品質把關。
此外,擅長市場行銷的他也將繼續和相關機構合作,通過參與講座、社區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推廣循環經濟的概念。

▲烘乾後的黑水虻幼蟲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可用來喂養動物。
(文│吳曉君 圖│受訪者、新報業媒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