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開年第一周,新加坡幾乎每天都下雷陣雨。沒下雨的日子,卻又酷熱難耐,最高氣溫達34攝氏度。
如果你覺得34度已經熱得受不了,這裡有個壞消息要告訴你。
根據新加坡氣候研究中心周五(1月5日)發布的第三次全國氣候變化研究報告,
預計到了2100年,在高碳排放情況下:
新加坡每年會有351天的最高氣溫超過35.1攝氏度,遠超過目前的21天。
日均最高氣溫也可能從目前的31.4攝氏度,飆升至36.7攝氏度。
氣溫超過26.3攝氏度的夜晚,也可能從目前的每年76個,增至2050年的317個。
看了這些數字,蟻粉是不是準備24小時都開冷氣了?
千萬別這麼做啊,冷氣也是高碳排放的「罪魁禍首」之一……

冷氣可以開,但溫度不要那麼低。(聯合早報)碳排放量決定氣候未來
前兩次的全國氣候變化研究,分別在2013年和2015年進行。第四次研究預計會在2027年完成。
這項研究採用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最新的氣候評估模式,把經濟和人口增長、都市化程度以及科技發展速度等因素納入考量。
研究團隊也根據高、中、低三種碳排放情況,預測新加坡本世紀末可能出現的氣候變化,包括氣溫、濕度、風速、降雨量和海平面上升幅度。
這三種碳排情況是:
低碳排:排放量大幅減少,在2050年後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到了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1.8攝氏度。
中等碳排:排放量維持在目前水平,在2050年開始下降;到了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2.7攝氏度。
高碳排:排放量繼續攀升,在2050年達到目前水平的兩倍;到了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4.4攝氏度。
暑熱壓力大 中暑風險高
先來關注氣溫的部分。
根據研究預測,在高碳排情況下:
新加坡的年均氣溫每10年會上升0.55攝氏度,比過去40年的0.24攝氏度增幅還高。
到了2100年,年均氣溫預計會上升0.6至5攝氏度。

以後可能有更多男性熱到光著上身走來走去。(聯合早報)
氣溫升高,意味著處於高熱應激(heat stress)水平的天數也會增加。
到了本世紀末,每年可能有54天至326天的暑熱壓力指數達到33攝氏度及以上。
專門研究城市氣候變化的新加坡管理大學副教授周祥龍提醒,如果防護措施做得不足,中暑的風險會更高。
「一旦新加坡氣溫超過35攝氏度,屆時會有更多人因難以忍受高溫而病倒,尤其是年長者和年幼孩童。」
四面環海低洼島 一旦淹水成「水鄉」
除了影響日常生活環境,氣溫升高也會加速海平面上升,對新加坡造成嚴峻的生存考驗。
四面環海的新加坡,可能會遭遇更多熱浪、極端降雨,以及海岸線遭洪水侵蝕等現象。
在高碳排情況下:
到了2100年,新加坡周圍的平均海平面預計最高會上升1.15米,比上一次研究預測的1米還要高。
若不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到了2150年,海平面甚至可能上升2米。
換句話說,新加坡沿海低洼地區發生淹水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海平面上升將提高沿海低洼地區的淹水風險。(聯合早報)
新加坡氣候研究中心解釋,這次的報告調高了海平面上升頂限的預測,是因為現有的科學證據已能更好地解讀南極冰蓋融化對全球海平面的影響。
一下潮濕一下乾燥 降雨量可能再創新高或新低
若新加坡同時遇到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雙面夾擊」,突發淹水的情況將更加頻繁。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降雨量在不同季節會出現很大的變化。
根據預測,到了2100年:
4月和5月的季風交替期,新加坡發生極端降雨的頻率可能增至92%。
11月至1月的東北季風雨季,總降雨量可能會突破2006年的歷史最高點——1507毫米。
6月至8月的西南季風旱季,總降雨量每三年就會跌破1997年的歷史最低點——314毫米。
(這裡的「旱季」指的是連續至少15天,每日降雨量低於1毫米。)

出門記得帶傘,否則只能用外套擋雨。(聯合早報)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在發布這項研究的研討會上說:
「我們可能會面對更極端的氣候條件:更高的氣溫、更強的降雨,以及更頻繁且持久的乾旱天氣。這些氣候問題還會間接造成其他氣候挑戰,例如食水和糧食供應中斷。」
傅海燕宣布,政府將繼續撥出資源,與社區共同制定解決方案,來加強新加坡的氣候應對計劃。
新加坡氣象署接下來也會與東協成員國分享研究成果,並與國際組織展開聯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