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去年的生育率只有1.04,創下歷史新低。
關於生育率持續下滑,官方、民間和學術界已有不少討論。人們因教育程度和收入條件變高,導致社會觀念改變是經常被歸咎的因素。有些說法也認為,新加坡生兒育女的成本越來越高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最近有本地學者提出比較另類的看法,認為新時代的「月老」——約會app,搞不好是助長新加坡人不婚不生趨勢的罪魁禍首。
什麼?在人際關係更顯疏離的現代社會,協助單身男女們開拓社交圈子,探索良緣的約會app竟然是在「幫倒忙」?
且聽紅螞蟻娓娓道來。
這番見解,出自新躍社科大學講師鍾秉成(Ben Chester Cheong)今天(28日)在本地媒體《今日報》刊出的一則評論。
該評論主要列出約會app的「三大罪狀」。

新加坡生育率每況愈下,各界都在苦思良策。(聯合早報)首先是約會app讓人選擇太多。
這裡先解釋由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提出的一項論點——選擇的悖論(paradox of choice)。
施瓦茨指出,儘管擁有選擇是幸福的,但更多的選擇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的,選擇越多,幸福越少。
用一個人們在現實中比較能理解的狀態就是選擇障礙症。由於選擇太多,所以朝三暮四,最後反而落得什麼也沒選上。
約會app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大量陌生人。簡單的「向左滑,向右滑」就能挑選喜歡的人配對。
過程中,配對人數可能不少,但也因為這樣,讓人持續產生一種「下一個會不會更好」的想法。
譬如說約了個對象,卻「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結果在騎驢找馬的心態下,最後統統不到岸。
在本地媒體不少報道中,就經常有本地男女道盡了使用約會app多年,卻始終一無所獲的無奈。

有觀點認為,約會app選擇眾多,反而讓使用者無法專注在一段感情。(Freepik示意圖)第二,約會app堪稱是速度與激情的混合體。
人們在科技的幫助下,能瞬間產生花火,快速建立關係,但卻也導致他們拒絕投入更深入的情感和承諾,寧可追求短暫的愉悅,而非長期的關係。
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因此,相較過往那種細水長流的愛情,約會app的速食愛情,儘管霎那間璀璨耀眼,卻也更難開花結果。
第三、約會app上基於個人簡介而媒合的關係,會導致人們產生不切實際的審美觀,以及引發不健康的攀比。
有的人為了提高配對成功率,可能會在描述個人簡介時誇大其詞,導致配對對象有過高的期望,實際接觸後,卻貨不對辦。
此外,還有人會「善用」約會app的「速度與激情」,追求一夜情等純粹肉體上的短暫歡愉。約會app有時也被稱為「約炮神器」,正是此故。
更有甚者,還有不法人士可能濫用約會app,以虛假帳號行詐騙之事。
久而久之,約會app用戶會產生不信任感,擔心配對對象別有用心,自然也就難以對配對對象付出真感情,更遑論展開一段戀情。

調查顯示,對約會app持開放態度的新加坡人已從2012年的19%增至2021年的58%。(海峽時報)仍應善用約會app
無論如何,該篇評論的作者承認,約會app雖然短板不少,但也不應該將之妖魔化。
相反的,人們仍應善用約會app的潛質,透過一些改進,達到為單身男女牽紅線的目的。
首先是要減少「外貌協會」的成分,多加強調彼此的共同價值觀、長期目標和內在等。
其次是透過舉辦一些線下活動,鼓勵人們在現實中有更多交流。
最後,現代人難以發展戀愛關係,步入婚姻殿堂,導致人口問題,堪稱社稷大事,該評論的作者認為政府也是責無旁貸。
他建議,政府或可主導推出一套使用Singpass認證的交友平台。這樣一來,就可有效杜絕約會app世界中可能存在的虛假帳號和詐騙行為。
要不然,也可以和現有約會app平台合作,打造各種主題的交流活動,像是語言交換班、電影之夜或烹飪課程等。
實際上,針對「牽紅線」這件事,政府過去也並非無動於衷,甚至還曾推出過官方版的「紅娘網」,只不過後來由於乏人問津,只好在今年11月25日停用。
諷刺的是,正是琳琅滿目的約會app,宣判了官方版「紅娘網」的死刑。
若要故技重施,政府當局怕是又得做好另一次真心換絕情的心理建設。
紅螞蟻認為,該評論的其他建議或可商榷,但要求已在很多方面擔任國人保姆的政府「介入愛情」,就真的欠吐槽了。
找人約會前,還得先打開Singpass刷臉刷條碼登入,滿滿「公事公辦」的意味,乍聽之下就有點荒謬。不說清楚,或許還會被人誤會這是不是某部烏托邦小說的場景呢!
只能說,新加坡人晚婚、不婚、不生育的趨勢,可謂讓各界操碎了心,如今連約會app,都要幫忙背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