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來,新加坡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還是亞洲地區不可或缺的航空轉運站。新加坡是一個美麗的島國,一個繁榮的大都會。因為市容乾淨美麗,被人們譽為「花園城市」。新加坡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南端,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
儘管新加坡面積不大,卻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這裡猶如一個世界縮影,各個種族在此和睦相處,彼此包容。
但你知道嗎,在這個多元化的國家裡,仍然存在著獨特的風俗文化。正如俗話所說入鄉隨俗,了解並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習慣,才能豐富大家的出行體驗。
今天我們將帶領小夥伴們走進新加坡,探訪人文歷史,見證歷史長河中的變遷滄桑;體驗本土文化,領略獨具一格的娘惹文化;參與特色節慶活動,感受當地居民的歡樂與祝福。
PART.01
組屋文化

在新加坡,國民大多無需擔憂住房問題,因為超過80%的人都能居住在政府為他們建造的廉價組屋裡。
組屋與高檔公寓不同,它沒有安保系統、游泳池等設施,也沒有圍牆,人們可以自由出入。而且,組屋一般都是大片連在一起,眾多在組屋生活的人口形成了龐大的社區。因此,新加坡在設計組屋時都會在組屋的周邊建設社區中心、運動場地和超市等公共設施,為民眾提供便利的生活。

每個組屋區域都有「巴剎」(來源於馬來語Pasar),即小集市的意思。居民可以在這裡購買常見的食材和生活必需品,他們的基本需求如看病、理髮等也可以在巴剎里的鄰里診所與理髮店裡得到滿足。
另外,巴剎必有的吃飯場所就是食閣。食閣被新加坡人稱為Café或者Food Court,一般建在四面通風的組屋一樓。各種風味的食物攤位排成一排。很多在新加坡生活的人都不經常做飯,因為直接下樓在食閣吃飯,簡直太方便了。
PART.02
娘惹文化
新加坡娘惹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融合了馬來、華人和印尼文化元素。「Baba Nyonya」或「峇峇娘惹」就是指新加坡的土生華人群體,通常被稱為「海峽華人」或「土生華人」。這個群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當時中國移民,主要是來自福建和廣東的商人,定居在馬來群島,並與當地的馬來女性通婚。男性後代被稱為「Baba」,女性後代被稱為「Nyonya」。

飲食
Baba Nyonya的飲食結合了中式和馬來式的烹飪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娘惹菜」。娘惹菜通常使用濃郁的香料、調味料和椰漿,如辣椒、姜、大蒜、檸檬草等。經典菜肴包括「娘惹咖喱雞」、「叄巴醬蝦」、「娘惹糕」等。

建築
娘惹建築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融合了中式、馬來式和歐洲殖民地的建築風格,體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建築外觀通常色彩鮮艷,外牆裝飾著精美的彩繪瓷磚,這些瓷磚上常有花卉、幾何圖案等裝飾,增添了視覺美感。建築設計上注重通風和採光,通常採用長而窄的布局,並在建築中部設有開放的天井,幫助室內保持涼爽。

服飾
娘惹服飾則常常色彩豐富,多用絲綢和華麗的花紋裝飾。Kebaya(卡芭雅)是峇峇娘惹族群中極其有名的服飾,基礎為馬來服飾的輕薄漸變,再以中國傳統服飾中的花邊對其進行修飾,並且改成了低胸襯肩,具備著獨有的西洋風格。穿戴固定時只使用三枚連在一起的獨特胸針,扣住衣服的對襟,不僅清新薄涼,還帶著精緻華貴。

音樂和舞蹈
娘惹文化還包括了傳統音樂和舞蹈。傳統的娘惹音樂通常使用馬來樂器,如馬來笛子和鼓,而舞蹈則以優美的舞姿和華麗的服飾為特色。
PART.03
開齋節
開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世紀,40歲的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授旨意,授命穆罕默德為安拉的使者,向世人「傳警告」「報喜訊」,引導人們信奉伊斯蘭教。
在開齋節的前一個月叫作齋戒月,在這一個月里,穆斯林在日出後至日落前禁食,只有在晚上或者凌晨才能吃東西,其他時候,一律不准喝水吃東西,以此來表達對於信仰的虔誠、展現信徒的忍耐力。
開齋節是馬來族最重要的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曆法的九月是齋月,齋月的最後一天如果見到新月,第二天就是開齋節,如果未見到新月,開齋節則順延一天,其熱鬧氣氛與華族的春節不相上下。

主要習俗活動
開齋節,商場的裝飾通常以綠色為主,包括青包(duit raya)、馬來粽(ketupat)等。原因之一是因為綠色是先知穆罕默德喜歡的顏色。
穆斯林會在開齋節穿上新衣,以慶祝齋戒勝利。穆斯林通常會在開齋節這天穿上馬來傳統服飾,甚至會同家族穿上同色系或花色的新衣。
在舊時的穆斯林社會,甘榜鄰里通常會交換食物,或是會有一小部分群眾在售賣開齋食物,而如今延伸出的齋戒月市集也是馬來族的獨特文化之一。
按照多數回教學者的觀點,「貴夜」被認為落在齋戒月第二十七夜,因此穆斯林通常會在齋戒月最後10個晚上點亮油燈,並在這10天內加倍祈禱,尤其在齋戒月第二十七夜。

開齋節美食
Lemang 馬來式竹筒飯
Rendang 仁當
Serunding 馬來式椰絲
Nasi Impit 壓縮米塊
Pineapple Tarts 鳳梨酥
Dodol 椰子糕
Lontong 椰汁雜菜
Ketupat 馬來粽
Satay 沙嗲烤肉
Bubur Pulut Hitam 黑糯米
Ayam Masak Lemak 薑黃咖喱雞肉
Asam Pedas Ikan 馬來式酸辣魚
PART.04
屠妖節
新加坡的屠妖節,也叫「光明節」(Deepavali),這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象徵光明戰勝黑暗、知識戰勝無知、善良戰勝邪惡。
屠妖節的傳統來源於古代神話,講述了神靈戰勝惡魔的故事,是對勝利、希望和新開始的慶祝。屠妖節的名字來自梵文「Deepavali」,意思是「燈的行列」。印度教信徒會在家門前點燃油燈,象徵光明驅散黑暗,迎接智慧與希望的到來。這個節日也常與財富女神拉克希米(Lakshmi)相關,印度教徒相信她會在這一天來到家中,帶來繁榮與財富。因此,家庭會大掃除、裝飾房屋,並點亮燈火,表示對她的歡迎。

主要活動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屠妖節作為公共假期,不僅僅是印度教徒慶祝的日子,許多非印度教徒也會參與其中,感受節日的歡樂。
新加坡的「小印度」每年都會在屠妖節前後裝飾得美輪美奐,街道上掛滿了彩燈和花環,象徵著節日的喜慶。這裡五顏六色的街頭燈飾和熱鬧的慶典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和本地居民前來觀賞。每年,小印度都會舉辦大型的慶祝活動,包括花車遊行、傳統舞蹈表演和音樂會。
在新加坡的印度家庭,屠妖節當天會舉行家庭聚會,大家一起分享傳統美食,如印度糕點、炸物和特色甜品。許多家庭也會前往寺廟祈禱,並贈送禮物和食物給親朋好友,表達祝福和感恩。
PART.05
社交禮儀
01
信仰忌諱
伊斯蘭教為新加坡的國教,華人中有部分信奉佛教,另外還有少數人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忌諱食用豬製品,也忌諱談論有關豬的話題。在進入清真寺前要脫鞋。
02 嚴禁吸煙
除了在購物中心、餐館、娛樂場所和影院等安裝有空調系統的場所不允許吸煙外,地鐵(MRT)、公共巴士、計程車及電梯中也不得吸煙。
近年來,政府在公共餐館和絕大多數建築物入口半徑為5米的區域內都實行了禁煙令,只有在用明黃色油漆清楚劃分的,是特定的吸煙區才可以吸煙。違反規定的吸煙者將會被處以最高1千新幣的罰款。
03 注意保持衛生
在新加坡,公共衛生意識極高,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衛生要求,尤其隨地吐痰和亂扔垃圾,在公共廁所不沖廁所、踩馬桶、亂丟東西(廁紙是可以沖馬桶的)都是嚴格禁止的,一旦被發現,將面臨高額罰款甚至法律制裁。
04 乘車禮儀
坐公共汽車或是地鐵時,切忌大聲喧譁或者吃東西。坐公共汽車時,如果要下車就一定要提前按鈴通知司機,也嚴禁攜帶榴槤進入地鐵或公共巴士。
05 紙巾占座
在新加坡,大家經常會用紙巾占座,座位上的紙巾代表著這個位置已經有人了,而且不僅是紙巾,報紙、雨傘、書包等都可以用來占座。
新加坡冷知識
1.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口香糖的國家,但遊客帶一些供自己食用是允許的。
2.新加坡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個城邦制國家。
3.新加坡是全世界走路最快的國家。
4.新加坡曾六次修改時區。
5.新加坡撿到錢包,可直接放進郵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