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生育率還是比中國低?


新加坡有組屋制度,國民「居者有其屋」,不必花一生積蓄擁有一套自住房,為什麼生育率還是比中國低?
請注意,這個問題是在偷換概念。
新加坡都是城市人口,中國是城市人口+農村人口,要公平比較,應該拿城市人口對比。新加坡是大都會,北京、上海也是大都會,所以拿新加坡與北京、上海比較生育率才客觀公正。
2022年新加坡的總和生育率是1.04,已經很低了,但北京的總和生育率是0.87,上海的總和生育率是0.7,相比較更低。
總和生育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數。
國際上通常把2.1作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說,考慮到意外死亡風險後,平均每對夫婦大約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使上下兩代人之間人數相等。
通常把低於1.5的總和生育率稱為「低生育率」。中國城市人口+農村人口的總和生育率是1.09,京滬這種應該算「超低生育率」。
為什麼國家一再鼓勵育齡夫婦多生,在京滬這樣有代表性的大都會育齡夫婦反而不聽勸呢?
三點:
①收入的增幅,追趕不上育兒成本的增幅;
②現在養兒防不了老,得自己替自己養老;
③住房、教育、醫療開支是大馬力抽水機。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比上代人看得開了:有條件,才生育小孩,讓小孩無憂無慮地成長;沒條件,索性放棄多生,甚至不生,不搞消費降級,等夠條件了再說。
綜合上述三點,個人認為中國大城市育齡夫婦,比新加坡育齡夫婦還不樂意生育,主要是因為國家在國民住房安置上,背離了「居者有其屋」的應盡義務,故而,夠不上條件的,無奈只能選擇躺平。
所以這事根子上怨不得年輕人,純屬於自己人給自己人挖的坑。
